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7页 |
1.1 卤系阻燃剂概述 | 第13-18页 |
1.1.1 PBDEs | 第13-14页 |
1.1.2 AHFRs | 第14-1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24页 |
1.2.1 AHFRs的生物放大效应 | 第18-20页 |
1.2.2 利用脂肪酸组成研究捕食者的食谱组成 | 第20-24页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 | 第24-2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25-27页 |
第2章 样品和实验 | 第27-41页 |
2.1 样品采集 | 第27-29页 |
2.1.1 采样地点 | 第27-28页 |
2.1.2 样品信息 | 第28-29页 |
2.2 实验方案 | 第29-41页 |
2.2.1 材料和试剂 | 第29-31页 |
2.2.2 样品预处理 | 第31页 |
2.2.3 目标污染物的测定 | 第31-34页 |
2.2.4 脂肪酸含量测定 | 第34-36页 |
2.2.5 脂肪含量测定 | 第36-37页 |
2.2.6 稳定氮、碳同位素分析 | 第37-41页 |
第3章 AHFRs在食饵鱼体内的蓄积特征 | 第41-71页 |
3.1 稳定氮、碳同位素分析及其营养级 | 第41-44页 |
3.1.1 δ~(15)N和δ~(13)C结果 | 第41-43页 |
3.1.2 营养级 | 第43-44页 |
3.2 PBDEs和 AHFRs蓄积含量与组成 | 第44-55页 |
3.2.1 PBDEs | 第44-47页 |
3.2.2 ABFRs | 第47-51页 |
3.2.3 DP | 第51-55页 |
3.3 PBDEs和 AHFRs在食饵鱼体内蓄积的影响因素 | 第55-68页 |
3.3.1 营养级 | 第55-61页 |
3.3.2 生活习性 | 第61页 |
3.3.3 脂肪含量、体长与体重 | 第61-68页 |
3.4 营养级放大因子 | 第68-6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第4章 AHFRs在乌鳢体内的生物放大 | 第71-97页 |
4.1 基于脂肪酸组成模式的捕食者食谱组成模型 | 第71-75页 |
4.1.1 模型的构建 | 第71-72页 |
4.1.2 软件与程序 | 第72-75页 |
4.1.3 模型的误差分析 | 第75页 |
4.2 乌鳢的食谱组成 | 第75-84页 |
4.2.1 氮稳定同位素比值(δ~(15)N) | 第75-76页 |
4.2.2 基于脂肪酸组成模式的捕食者食谱组成模型结果 | 第76-84页 |
4.3 乌鳢对AHFRs的生物放大 | 第84-94页 |
4.3.1 乌鳢及其食物中的AHFRs含量 | 第84-86页 |
4.3.2 生物放大因子 | 第86-9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4-97页 |
第5章 PBDEs和 AHFRs在食蛙蛇体内的蓄积特征 | 第97-113页 |
5.1 污染物含量与组成 | 第97-103页 |
5.1.1 PBDEs | 第97-99页 |
5.1.2 ABFRs | 第99-101页 |
5.1.3 DP | 第101-103页 |
5.2 污染物蓄积的影响因素 | 第103-110页 |
5.2.1 性别 | 第103-105页 |
5.2.2 脂肪含量 | 第105-107页 |
5.2.3 体长与体重 | 第107-110页 |
5.3 生物放大因子 | 第110-11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11-113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3-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29页 |
致谢 | 第129-130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30-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