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致密气田SA区块生产动态分析及预测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1 致密气产能评价 | 第11-13页 |
1.2.2 单井的动态储量分析 | 第13-15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第二章 研究区块地质概况 | 第16-31页 |
2.1 致密气藏储层特征 | 第16页 |
2.2 研究区块概况 | 第16-19页 |
2.2.1 沉积特征 | 第17页 |
2.2.2 X气田上古生界组、段划分 | 第17-19页 |
2.3 SA区块地层划分与对比 | 第19-20页 |
2.4 沉积相展布特征 | 第20-21页 |
2.5 沉积相类型 | 第21-26页 |
2.5.1 地质特征 | 第21-22页 |
2.5.2 砂体及有效砂体展布特征 | 第22-26页 |
2.6 有效砂体量化表征 | 第26-30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研究区块生产动态分析 | 第31-61页 |
3.1 气井试气评价 | 第31-39页 |
3.1.1 试气概况 | 第31-32页 |
3.1.2 分类直井无阻流量分布 | 第32-34页 |
3.1.3 分类水平井井无阻流量分布 | 第34-35页 |
3.1.4 试气无阻流量概率分布 | 第35-37页 |
3.1.5 分年度试气分析 | 第37-39页 |
3.2 气井产能评价 | 第39-42页 |
3.3 生产动态分析 | 第42-50页 |
3.3.1 区块生产概况 | 第42-44页 |
3.3.2 单井动态储量计算 | 第44-45页 |
3.3.3 产量递减分析 | 第45-49页 |
3.3.4 生产动态预测 | 第49-50页 |
3.4 高产井主控因素分析 | 第50-60页 |
3.4.1 高产井主控因素 | 第50-56页 |
3.4.2 典型高产井分析 | 第56-6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四章 气藏地质模型建立及数值模拟动态研究 | 第61-78页 |
4.1 气藏地质模型 | 第61-63页 |
4.2 沉积相建模 | 第63-64页 |
4.2.1 沉积相建模方法 | 第63页 |
4.2.2 沉积相建模及对比分析 | 第63-64页 |
4.3 相控参数建模 | 第64-67页 |
4.3.1 相控建模原理 | 第64-65页 |
4.3.2 数据变换及变差函数分析 | 第65-66页 |
4.3.3 相控参数模拟 | 第66-67页 |
4.4 储量计算及模型可靠性评价 | 第67页 |
4.5 开发有利区优选及评价 | 第67-68页 |
4.5.1 有利区优选原则 | 第67-68页 |
4.5.2 开发有利区评价 | 第68页 |
4.6 数值模拟研究 | 第68-72页 |
4.6.1 数模模型基本概况 | 第69页 |
4.6.2 模型参数的选取 | 第69-72页 |
4.7 气井生产历史拟合 | 第72-75页 |
4.8 剩余储量分布研究 | 第75-77页 |
4.9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第五章 研究区块加密方案预测 | 第78-97页 |
5.1 井网加密方式论证 | 第78-79页 |
5.2 井网加密方案设计 | 第79-83页 |
5.3 加密井位效果预测 | 第83-84页 |
5.4 加密井位优选 | 第84-9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6-97页 |
结论 | 第97-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1页 |
致谢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