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前期史官制度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引言 | 第11-17页 |
一、清前期的修史机构 | 第17-28页 |
(一)记注机构 | 第19-22页 |
1、起居注馆 | 第19-22页 |
(二)撰述机构 | 第22-28页 |
1、翰林院 | 第22-24页 |
2、国史馆 | 第24-26页 |
3、方略馆 | 第26-28页 |
二、清前期史官的选任 | 第28-85页 |
(一)皇帝任命 | 第28-49页 |
1、记注官的任命 | 第28-31页 |
2、撰述官的任命 | 第31-49页 |
(二)科举入职 | 第49-76页 |
1、授予修撰 | 第50-52页 |
2、授予编修 | 第52-70页 |
3、授予检讨 | 第70-76页 |
(三)他官兼职 | 第76-85页 |
1、记注官 | 第77-78页 |
2、撰述官 | 第78-85页 |
三、清前期史官的职责 | 第85-97页 |
(一)记注的编修 | 第85-86页 |
(二)前代史的修撰 | 第86-88页 |
1、《明史》 | 第86-87页 |
2、续三通 | 第87-88页 |
(三)本朝史的修撰 | 第88-93页 |
1、实录与圣训 | 第88-91页 |
2、方略 | 第91-93页 |
(四)类书丛书的修撰 | 第93-94页 |
1、类书 | 第93-94页 |
2、丛书 | 第94页 |
(五)方志的修撰 | 第94-95页 |
(六)玉牒的修撰 | 第95-97页 |
四、清前期史官制度的特点 | 第97-105页 |
(一)修史机构的主辅配合 | 第97-99页 |
1、常设修史机构的主体性 | 第98-99页 |
2、临时修史机构的辅助性 | 第99页 |
(二)史官选任上保证满人参与修史 | 第99-101页 |
1、皇帝任命 | 第99-100页 |
2、科举入职 | 第100页 |
3、他官兼职 | 第100-101页 |
(三)修史活动的皇权控制 | 第101-105页 |
1、修史项目的主动发起 | 第101-102页 |
2、修史内容的各方指导 | 第102-103页 |
3、修史思想的全面贯彻 | 第103-105页 |
结语 | 第105-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10页 |
后记 | 第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