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易学三家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0-23页 |
一、清代易学发展概述 | 第10-12页 |
二、晚清以前的易学研究 | 第12-18页 |
三、晚清易学的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四、本文的研究内容及可行性 | 第20-21页 |
五、本文的研究价值及意义 | 第21-23页 |
第一章 徐灏易学研究 | 第23-59页 |
第一节 “世卦说”与“序卦说”的内在统一观 | 第24-28页 |
第二节 解《易》体例 | 第28-42页 |
一、解《易》方法 | 第28-32页 |
1、《周易》文本的“并案研究”法 | 第29-30页 |
2、紧据“本卦”之象解《易》 | 第30-32页 |
二、《易》中字句运用之通例 | 第32-42页 |
1、“同名异义”说 | 第32-34页 |
2、“四德”用字通例 | 第34-42页 |
第三节 对虞氏易学的继承、发展与批判 | 第42-59页 |
一、对虞氏的继承与发展 | 第43-50页 |
1、“三画连互”之法 | 第45-47页 |
2、“多画连互”之法 | 第47-49页 |
3、“半象说” | 第49-50页 |
二、对虞氏易的批判 | 第50-59页 |
1、对虞氏卦变体系的批判 | 第50-53页 |
2、对虞氏易“之正说”的批判 | 第53-59页 |
第二章 于鬯易学研究 | 第59-84页 |
第一节 于鬯对传统“爻辰说”的质疑与新见 | 第60-65页 |
第二节 “《易》音为正”说 | 第65-69页 |
第三节 对俞樾易学的继承与发展 | 第69-84页 |
一、记问之学 | 第69-71页 |
二、以“朴学”治《易》的显著特征 | 第71-81页 |
1、对《易》文中字词音、义的考究 | 第71-75页 |
2、对卦爻辞句读的考究 | 第75-78页 |
3、对《易》文之误及名物制度的考证 | 第78-81页 |
三、“隐象说”的提出与运用 | 第81-84页 |
第三章 杨琪光易学研究 | 第84-101页 |
第一节 杨琪光及其著述简介 | 第84-88页 |
第二节 君子修身、为家之道 | 第88-95页 |
一、君子修身之道 | 第88-94页 |
二、君子为家之道 | 第94-95页 |
第三节 治泰之道 | 第95-101页 |
一、君主修养方面 | 第95-97页 |
二、治国之策方面 | 第97-101页 |
结语 | 第101-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06页 |
后记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