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业工程论文--农田水利论文--灌溉制度与管理论文

华北平原地下水节水压采条件下作物种植制度优化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9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1-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6页
        1.2.1 地下水方面第13-14页
        1.2.2 作物种植结构方面第14-15页
        1.2.3 地下水影响因素方面第15-16页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6-19页
        1.3.1 研究内容第16-17页
        1.3.2 技术路线图第17页
        1.3.3 创新点第17-19页
第二章 地下水位的影响因素第19-35页
    2.1 地理位置第19页
    2.2 气候特征第19-20页
    2.3 生态经济第20-21页
    2.4 水资源总量变化第21-22页
    2.5 地下水位变化趋势第22-23页
        2.5.1 地下水开采量第22页
        2.5.2 地下水埋深第22-23页
        2.5.3 地下水位变幅第23页
    2.6 灌溉水量变化第23-24页
    2.7 气象因子影响第24-31页
        2.7.1 降水第24-25页
        2.7.2 气温第25页
        2.7.3 蒸散第25-31页
    2.8 粮食产量分析第31-32页
    2.9 结果与分析第32-35页
        2.9.1 SPSS分析第32-33页
        2.9.2 SAS拟合分析第33-34页
        2.9.3 结论第34-35页
第三章 不同种植制度对地下水位的影响第35-57页
    3.1 实验地区概况第35-36页
    3.2 不同灌溉方式净耗地下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第36页
    3.3 不同种植模式净耗水量、生物量和产量第36-37页
    3.4 测定指标第37-38页
        3.4.1 追肥量及灌水时间第38页
        3.4.2 土壤水含量第38页
    3.5 实验结果第38-57页
        3.5.1 土壤水分析第38-44页
        3.5.2 空间差值法分析第44-53页
        3.5.3 作物生产结果第53-54页
        3.5.4 生物量分析第54-57页
第四章 种植制度优化第57-65页
    4.1 灌溉制度分析第57-58页
    4.2 现有种植结构分析第58-59页
    4.3 构建模型第59-65页
        4.3.1 模型构建及遗传编码设计第59-61页
        4.3.2 NSGA-Ⅱ算法及其改进第61页
        4.3.3 示例第61-65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65-69页
    5.1 结论第65-66页
    5.2 展望第66-69页
参考文献第69-75页
致谢第75-76页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第76页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76-77页
附录C第77-80页
附录D第80-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摆式波浪能发电系统建模与优化控制研究
下一篇:基于GF-1和ETM+影像的路域植被叶面积指数反演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