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微生物学论文--微生物生态学和地区分布论文

近2千万年以来的南海沉积物样品中细菌群落结构演替的研究

摘要第10-12页
Abstract第12-13页
缩略词表第14-1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23页
    1.1 深海沉积物的来源第15-16页
    1.2 深海沉积物中微生物的研究概况第16-19页
        1.2.1 深海沉积物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第16页
        1.2.2 深海沉积物中微生物的垂直分布第16-17页
        1.2.3 深海沉积物中微生物的区域分布第17-18页
        1.2.4 深海沉积物中微生物的研究意义第18-19页
    1.3 深海钻探项目的发展第19-21页
    1.4 南海地质环境概括第21页
    1.5 本论文的设计与研究意义第21-23页
第二章 近2千万年以来的南海沉积柱细菌群落结构演替第23-49页
    2.1 前言第23-24页
    2.2 材料与方法第24-33页
        2.2.1 航次介绍和样品采集第24-26页
        2.2.2 DNA提取,PCR和MiSeq测序第26-31页
        2.2.3 序列分析第31页
        2.2.4 统计分析第31-32页
        2.2.5 定量PCR第32-33页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33-48页
        2.3.1 污染控制第33-35页
        2.3.2 细菌群落的垂直分布第35-36页
        2.3.3 细菌群落的多样性分析第36-39页
        2.3.4 不同深度上细菌群落组成第39-46页
        2.3.5 影响深度细菌群落组成变化的关键因素第46-48页
    2.4 本章节小结第48-49页
第三章 一株南海新种的鉴定第49-70页
    3.1 前言第49-50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50-55页
        3.2.1 菌株来源及培养基第50页
        3.2.2 鉴定方法第50-55页
            3.2.2.1 菌落及细胞形态第50-51页
            3.2.2.2 实验菌株形态特征鉴定第51页
            3.2.2.3 实验菌株生理生化特性鉴定第51-53页
            3.2.2.4 实验菌株呼吸醌测定第53页
            3.2.2.5 实验菌株DNA提取、G+C%测定及DNA杂交第53-54页
            3.2.2.6 菌体脂肪酸含量分析第54-55页
            3.2.2.7 细胞极性脂的测定第55页
            3.2.2.8 16S rRNA基因和系统发育分析第55页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55-69页
        3.3.1 菌落及菌体形态第55-56页
        3.3.2 生长特性第56-58页
        3.3.3 菌株APIZYM、API20E、API 20NE以及Biolog快速鉴定结果分析第58-61页
        3.3.4 JL3085~T的化学特性鉴定第61-67页
            3.3.4.1 菌体细胞脂肪酸分析第61-62页
            3.3.4.2 极性脂第62-65页
            3.3.4.3 呼吸醌第65页
            3.3.4.4 细胞基因组DNA的G+C mol%和杂交结果第65-66页
            3.3.4.5 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第66-67页
        3.3.5 鉴定总结第67-69页
            3.3.5.1 对比分析总结第67-68页
            3.3.5.2 新种描述第68-69页
    3.4 本章节小结第69-70页
第四章 本论文的主要结论、创新点、不足与展望第70-72页
    4.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第70页
    4.2 创新点第70页
    4.3 不足之处第70-71页
    4.4 研究展望第71-72页
参考文献第72-82页
硕士期间已发表和撰写的学术论文第82-83页
致谢第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九龙江河口地区T4-like噬菌体遗传多样性及其时空变化研究
下一篇:蔷薇属开花基因RoKSN和RoFT的序列多样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