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哲学理论论文--辩证唯物主义论文--唯物辩证法论文

马克思生态辩证法思想研究

摘要第7-8页
Abstract第8-9页
绪论第10-19页
    一、选题的缘由和意义第10-13页
        (一)选题的缘由第10-12页
        (二)选题的意义第12-13页
    二、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第13-17页
        (一)国内研究现状第13-15页
        (二)国外研究现状第15-17页
    三、基本思路和创新之处第17-19页
        (一)研究目标第17页
        (二)研究方法和基本思路第17-18页
        (三)创新之处第18-19页
第一章 生态问题与社会批判理论第19-28页
    一、生态问题的由来第19-22页
        (一)生态概念的考察第19-21页
        (二)生态问题的界定和实质第21-22页
    二、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生态社会批判理论第22-25页
        (一)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思想第23-24页
        (二)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第24-25页
    三、当代国外非马克思主义学派关于生态问题的重要思想第25-28页
        (一)绿色和平主义的生态观第25-26页
        (二)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观第26-28页
第二章 马克思生态辩证法的历史进程第28-42页
    一、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第28-31页
        (一)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形式的批判第28-29页
        (二)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内容的批判第29-31页
    二、马克思生态辩证法的历史形态第31-35页
        (一)自我意识辩证法第31-33页
        (二)人本学辩证法第33-35页
    三、马克思生态辩证法的形成及其内涵第35-42页
        (一)马克思生态辩证法的形成第36-39页
        (二)马克思生态辩证法的内涵第39-42页
第三章 马克思生态辩证法的逻辑建构第42-55页
    一、马克思生态辩证法的本体论建构第42-45页
        (一)马克思生态辩证法在哲学发生学意义上的本体论思想第43页
        (二)马克思生态辩证法在逻辑发生学意义上的本体论思想第43-45页
    二、马克思生态辩证法的认识论表达第45-48页
        (一)人化的自然与自然的人化第46-47页
        (二)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主体与客体统一的途径第47-48页
    三、马克思生态辩证法的历史观运用第48-51页
        (一)自然史与人类史的辩证统一第48页
        (二)“私有财产”资本化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第48-50页
        (三)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根本途径是实现共产主义—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的真正统一第50-51页
    四、马克思生态辩证法的伦理学意蕴第51-55页
        (一)人对生态环境系统的权利与义务的统一第52-53页
        (二)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规律第53-55页
第四章 马克思生态辩证法的当代价值第55-70页
    一、马克思生态辩证法是当代中国生态文明理论的哲学基础第55-58页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以马克思生态辩证法为哲学基础第55-56页
        (二)生态文明理论的价值目标以马克思生态辩证法为哲学基础第56-57页
        (三)生态文明理论实现的现实途径以马克思生态辩证法为哲学基础第57-58页
    二、马克思生态辩证法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第58-64页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态文明思想第59-61页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最新成果第61-64页
    三、马克思生态辩证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意义第64-70页
        (一)现实合理的实践是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根本方式第65-66页
        (二)树立主客体统一的生态文明辩证思维方式第66-67页
        (三)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第67-68页
        (四)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第68-70页
结论第70-72页
参考文献第72-75页
致谢第75-76页
附录: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知识论视野下思维的趋向性分析
下一篇:顾炎武政治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