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私有土地产权交易及其保护问题研究
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1 绪论 | 第9-15页 |
1.1 选题意义 | 第9页 |
1.1.1 理论意义 | 第9页 |
1.1.2 现实意义 | 第9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第11-13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1.3.3 创新之处 | 第12-13页 |
1.4 相关概念 | 第13-15页 |
1.4.1 私有土地 | 第13页 |
1.4.2 产权保护 | 第13页 |
1.4.3 委托代理理论 | 第13-14页 |
1.4.4 激励理论 | 第14-15页 |
2 宋代私有土地交易发展的背景 | 第15-20页 |
2.1 土地政策的变化 | 第15-17页 |
2.2 商品经济的发展 | 第17-18页 |
2.3 重义轻利观念的转变 | 第18-20页 |
3 宋代私有土地交易的形式和当事人 | 第20-25页 |
3.1 土地交易的形式 | 第20-22页 |
3.1.1 典卖 | 第20页 |
3.1.2 绝卖 | 第20-21页 |
3.1.3 倚当与抵当 | 第21-22页 |
3.2 土地产权保护的主体 | 第22-25页 |
3.2.1 卖方和买方 | 第22页 |
3.2.2 亲邻 | 第22-23页 |
3.2.3 庄宅牙人 | 第23页 |
3.2.4 家庭与个人 | 第23-25页 |
4 私有土地交易程序及权利纠纷 | 第25-41页 |
4.1 土地交易程序 | 第25-27页 |
4.1.1 投状申牒及以账取问亲邻 | 第25-26页 |
4.1.2 订立契约 | 第26页 |
4.1.3 到官府交纳契税钱并加盖官印 | 第26-27页 |
4.2 土地地籍制度 | 第27-30页 |
4.2.1 户帖制度的变迁 | 第27-28页 |
4.2.2 分家关书 | 第28-30页 |
4.3 亲邻权制度 | 第30-32页 |
4.3.1 宋代的亲邻权法 | 第30-31页 |
4.3.2 亲邻关系的变化 | 第31-32页 |
4.4 基于各方当事人的产权保护 | 第32-41页 |
4.4.1 对物的所有人的产权保护 | 第32-35页 |
4.4.2 对买方的产权保护 | 第35-38页 |
4.4.3 对交易第三人的产权保护 | 第38-39页 |
4.4.4 对亲邻相应权利的保护 | 第39-41页 |
5 宋代土地买卖产权保护的特点 | 第41-46页 |
5.1 法律制度上的家长制 | 第41-42页 |
5.2 司法判决中的情理思想 | 第42-44页 |
5.3 大家族的同居共财思想 | 第44-46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46-49页 |
6.1 宋代产权保护研究的结论与启示 | 第46-47页 |
6.2 未来的研究方向 | 第47-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后记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