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3-14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6-17页 |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7-18页 |
1.4 研究主要内容及方法 | 第18-21页 |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8-19页 |
1.4.2 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19-20页 |
1.4.3 研究创新点 | 第20-21页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第2章 我国物业管理招投标发展历程与问题 | 第22-27页 |
2.1 我国物业管理招投标发展历程 | 第22-23页 |
2.1.1 试验阶段 | 第22页 |
2.1.2 推广阶段 | 第22-23页 |
2.1.3 法制阶段 | 第23页 |
2.2 我国物业管理招投标现存问题 | 第23-27页 |
2.2.1 物业管理招投标立法机制问题 | 第23-24页 |
2.2.2 评标机制问题 | 第24-25页 |
2.2.3 监督机制问题 | 第25页 |
2.2.4 物业服务合同问题 | 第25-26页 |
2.2.5 业主自治制度问题 | 第26-27页 |
第3章 物业服务问题与业主满意度分析 | 第27-40页 |
3.1 居民投诉问题 | 第27-29页 |
3.2 居民满意度实证分析 | 第29-31页 |
3.2.1 研究区简介 | 第29-30页 |
3.2.2 调查问卷设计 | 第30页 |
3.2.3 问卷调查实施与数据收集 | 第30-31页 |
3.3 数据分析 | 第31-35页 |
3.3.1 信度分析 | 第31-32页 |
3.3.2 描述统计分析 | 第32-35页 |
3.4 Logistic回归分析 | 第35-38页 |
3.4.1 Logistic二元回归模型及变量设定 | 第35页 |
3.4.2 拟合优度分析 | 第35-36页 |
3.4.3 回归模型结果分析 | 第36-38页 |
3.5 物业现存问题总结 | 第38-40页 |
第4章 物业服务问题与物业招投标评价指标体系耦合 | 第40-50页 |
4.1 标书与物业服务合同和现实服务业主感知的耦合 | 第40-44页 |
4.1.1 标书与物业服务合同的耦合 | 第40-43页 |
4.1.2 标书与现实服务业主感知的耦合 | 第43-44页 |
4.2 标书评标指标与业主关注问题耦合 | 第44-48页 |
4.2.1 标书评标指标介绍 | 第44-46页 |
4.2.2 标书评标指标阐释 | 第46-47页 |
4.2.3 标书评标指标与业主关注问题耦合 | 第47-48页 |
4.3 物业招投标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 | 第48-50页 |
第5章 物业招投标评价指标体系优化 | 第50-59页 |
5.1 物业企业评标项目指标构建原则 | 第50页 |
5.2 建立物业招标评价指标体系 | 第50-53页 |
5.2.1 构建物业招标评价指标体系 | 第50-51页 |
5.2.2 物业招标评价指标解释 | 第51-53页 |
5.3 招标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53-55页 |
5.3.1 评价指标赋权方法介绍 | 第53-54页 |
5.3.2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 第54-55页 |
5.4 权重结果分析及改进措施 | 第55-59页 |
5.4.1 权重结果分析 | 第55-57页 |
5.4.2 物业招投标评价指标体系改进措施 | 第57-59页 |
第6章 物业管理招投标机制的完善 | 第59-63页 |
6.1 物业招投标评标机制优化 | 第59-60页 |
6.2 标书内容与前期合同内容优化 | 第60页 |
6.3 物业合同签订主体优化 | 第60-61页 |
6.4 评标机制及后期服务监督体系优化 | 第61-63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3-65页 |
7.1 结论 | 第63-64页 |
7.2 展望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附录一 | 第71-74页 |
附录二 | 第74-77页 |
附录三 | 第77-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