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振幅调制的新方法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2页 |
1.1.1 全息及计算全息的发展历史 | 第9-10页 |
1.1.2 全息及三维显示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 本论文的选题及主要内容 | 第12-14页 |
1.2.1 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1.2.2 主要内容安排 | 第13-14页 |
第二章 全息理论 | 第14-31页 |
2.1 标量衍射理论 | 第14-20页 |
2.1.1 惠更斯-菲涅尔原理 | 第14-15页 |
2.1.2 菲涅尔衍射和夫琅禾费衍射 | 第15-16页 |
2.1.3 角谱传播理论 | 第16-17页 |
2.1.4 透镜傅里叶变换性质 | 第17-20页 |
2.2 三维物体的全息图计算方法 | 第20-29页 |
2.2.1 点源法 | 第20-21页 |
2.2.2 层析法 | 第21-23页 |
2.2.3 倾斜平面法 | 第23-26页 |
2.2.4 光场法 | 第26-29页 |
2.3 相位型全息图的计算 | 第2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第三章 复振幅调制的方法研究 | 第31-48页 |
3.1 复振幅调制方法的分类 | 第31-32页 |
3.2 基于器件的复振幅调制方法 | 第32-34页 |
3.3 基于纯相位全息图编码的复振幅调制算法 | 第34-47页 |
3.3.1 光栅法 | 第34-36页 |
3.3.2 双相位编码法 | 第36-41页 |
3.3.3 空间耦合法 | 第41-4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四章 增强现实全息显示 | 第48-55页 |
4.1 增强现实显示技术 | 第48-50页 |
4.1.1 增强现实显示的分类 | 第48-49页 |
4.1.2 增强现实显示技术面临的问题 | 第49-50页 |
4.2 增强现实中的全息显示技术 | 第50-55页 |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 第55-57页 |
5.1 本文总结 | 第55页 |
5.2 工作展望 | 第55-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作者简介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