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奥陶系气源条件及其控气性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3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8页 |
1.2 研究与勘探现状 | 第8-11页 |
1.2.1 研究现状 | 第8-9页 |
1.2.2 勘探现状 | 第9-11页 |
1.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11-12页 |
1.3.1 研究内容与思路 | 第11页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1-12页 |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第12-13页 |
第二章 地质特征 | 第13-22页 |
2.1 研究区地质概况 | 第13-14页 |
2.2 地层与构造特征 | 第14-22页 |
2.2.1 地层发育特征 | 第14-18页 |
2.2.2 地层对比 | 第18-21页 |
2.2.3 构造特征 | 第21-22页 |
第三章 烃源岩岩性特征及其测井评价 | 第22-26页 |
3.1 西缘奥陶系烃源岩岩性组合 | 第22-24页 |
3.1.1 克里摩里组岩性组合特征 | 第22-23页 |
3.1.2 乌拉力克组岩性组合特征 | 第23页 |
3.1.3 拉什仲组岩性组合特征 | 第23-24页 |
3.2 测井识别烃源岩 | 第24-26页 |
3.2.1 乌拉力克组有机质丰度测井评价模型 | 第24-26页 |
第四章 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 第26-45页 |
4.1 有机质丰度 | 第26-32页 |
4.1.1 有机质丰度评价标准 | 第26-28页 |
4.1.2 有机碳含量TOC | 第28-32页 |
4.2 有机质类型 | 第32-36页 |
4.2.1 奥陶系成烃母质的生源构成 | 第32-33页 |
4.2.2 干酪根显微光学特征 | 第33-34页 |
4.2.3 干酪根碳同位素分析 | 第34-35页 |
4.2.4 氯仿沥青“A”组分特征 | 第35-36页 |
4.3 有机质热演化程度 | 第36-40页 |
4.3.1 沥青反射率(Rob)分析 | 第36-38页 |
4.3.2 西缘奥陶系烃源岩Tmax评价 | 第38-40页 |
4.4 气源对比 | 第40-45页 |
4.4.1 海相泥岩和煤岩碳同位素分馏特征 | 第40-42页 |
4.4.2 盆地中部天然气碳同位素特征 | 第42-43页 |
4.4.3 西缘天然气碳同位素特征 | 第43-45页 |
第五章 奥陶系有效烃源岩分布和生烃潜力分析 | 第45-55页 |
5.1 西缘奥陶系有效烃源岩分布 | 第45-52页 |
5.1.1 克里摩里组有效烃源岩分布 | 第45页 |
5.1.2 乌拉力克组有效烃源岩分布 | 第45-50页 |
5.1.3 拉什仲组有效烃源岩分布 | 第50-52页 |
5.2 西缘奥陶系烃源岩生烃史分析 | 第52-53页 |
5.3 西缘奥陶系烃源岩生烃强度 | 第53-55页 |
5.3.1 生烃强度计算方法 | 第53-54页 |
5.3.2 西缘奥陶系生烃强度平面分布特征 | 第54-55页 |
第六章 烃源条件对奥陶系气藏的控制作用 | 第55-61页 |
6.1 西缘奥陶系气藏基本特征 | 第55-58页 |
6.1.1 西缘奥陶系天然气分布特征 | 第55-57页 |
6.1.2 西缘奥陶系天然气组分特征 | 第57页 |
6.1.3 西缘奥陶系气藏圈闭特征 | 第57-58页 |
6.2 西缘奥陶系烃源条件对气藏的控制作用 | 第58-61页 |
6.2.1 乌拉力克组烃源岩厚度对气藏的控制作用 | 第58页 |
6.2.2 西缘奥陶系生烃强度对气藏的控制作用 | 第58-61页 |
结论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6-67页 |
详细摘要 | 第67-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