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6-7页 |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3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5-18页 |
1.1.1 全球变暖与二氧化碳减排 | 第15-16页 |
1.1.2 微藻的光合固碳 | 第16-18页 |
1.2 微藻光生物反应器研究现状 | 第18-26页 |
1.2.1 开放式光生物反应器 | 第19-20页 |
1.2.2 封闭式光生物反应器 | 第20-25页 |
1.2.3 混合式光生物反应器 | 第25-26页 |
1.3 微藻收获与藻水分离 | 第26-29页 |
1.3.1 自然沉降法 | 第26-27页 |
1.3.2 絮凝法 | 第27-28页 |
1.3.3 离心法 | 第28页 |
1.3.4 膜过滤法 | 第28-29页 |
1.4 FO藻水分离技术 | 第29-35页 |
1.4.1 FO技术原理 | 第30-31页 |
1.4.2 FO膜材料 | 第31页 |
1.4.3 FO驱动液 | 第31-33页 |
1.4.4 藻水分离中的膜污染特征 | 第33-35页 |
1.5 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35-37页 |
1.5.1 研究目标 | 第36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36页 |
1.5.3 技术路线 | 第36-37页 |
第二章 光内柱式光生物反应器的开发 | 第37-48页 |
2.1 引言 | 第37页 |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7-41页 |
2.2.1 材料与仪器 | 第37页 |
2.2.2 反应器示意图 | 第37-38页 |
2.2.3 藻种保存与培养 | 第38-39页 |
2.2.4 分析方法 | 第39-41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41-46页 |
2.3.1 反应器水力学特征分析 | 第41-43页 |
2.3.2 光照强度增强对微藻生长的影响 | 第43-45页 |
2.3.3 微藻生长状况和固碳能力分析 | 第45-46页 |
2.4 小结 | 第46-48页 |
第三章 正渗透藻水分离中的膜污染特征 | 第48-59页 |
3.1 引言 | 第48页 |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48-51页 |
3.2.1 材料与仪器 | 第48页 |
3.2.2 藻种保存与培养 | 第48-49页 |
3.2.3 FO实验设置 | 第49-50页 |
3.2.4 分析方法 | 第50-51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1-58页 |
3.3.1 藻水分离过程中水通量变化特征 | 第51-53页 |
3.3.2 藻水分离过程中水通量损失特征 | 第53-55页 |
3.3.3 膜上污染物特征分析 | 第55-58页 |
3.4 小结 | 第58-59页 |
第四章 微藻胞外有机物的膜污染机制 | 第59-73页 |
4.1 引言 | 第59页 |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59-61页 |
4.2.1 材料与仪器 | 第59页 |
4.2.2 藻种保存与培养 | 第59页 |
4.2.3 FO实验设置 | 第59-60页 |
4.2.4 分析方法 | 第60-61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1-72页 |
4.3.1 TFC和CTA膜的基本性能 | 第61-63页 |
4.3.2 胞外有机物对TFC和CTA膜水通量的影响 | 第63-66页 |
4.3.3 TFC和CTA膜上污染物的特征分析 | 第66-70页 |
4.3.4 TFC和CTA膜的污染机制 | 第70-72页 |
4.4 小结 | 第72-73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73-75页 |
5.1 结论 | 第73-74页 |
5.2 创新点 | 第74页 |
5.3 不足与展望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5页 |
作者简介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