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6-25页 |
1.1 选题意义 | 第16页 |
1.2 纤维素及其预处理 | 第16-18页 |
1.2.1 纤维素 | 第16-17页 |
1.2.2 纤维素的预处理 | 第17-18页 |
1.3 纤维素酶及其应用 | 第18-19页 |
1.3.1 纤维素酶 | 第18-19页 |
1.3.2 纤维素酶的应用 | 第19页 |
1.4 纤维素酶的分离纯化 | 第19-21页 |
1.4.1 根据蛋白质大小分离 | 第20页 |
1.4.2 利用蛋白质等电点进行分离 | 第20-21页 |
1.5 纤维素酶的抑制剂 | 第21-25页 |
1.5.1 纤维素酶水解过程中的抑制剂 | 第21-22页 |
1.5.2 β-葡糖苷酶及其产物抑制 | 第22-25页 |
第2章 纤维素酶的分离纯化 | 第25-37页 |
2.1 材料和方法 | 第25-27页 |
2.1.1 材料 | 第25页 |
2.1.2 实验药品和主要仪器 | 第25页 |
2.1.3 溶液的配置 | 第25-27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7-32页 |
2.2.1 匍枝根霉上罐发酵 | 第27页 |
2.2.2 DNS法测量还原糖 | 第27页 |
2.2.3 纤维素酶活测定 | 第27页 |
2.2.4 粗酶液的制备 | 第27页 |
2.2.5 硫酸铵分级沉淀 | 第27-28页 |
2.2.6 蛋白质性质分析 | 第28页 |
2.2.7 凝胶层析 | 第28页 |
2.2.8 过DEAE-SepharoseFF阴离子交换层析 | 第28-29页 |
2.2.9 过CM-SepharoseFF阳离子交换层析柱 | 第29页 |
2.2.10 脱盐 | 第29页 |
2.2.11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 | 第29-30页 |
2.2.12 蛋白质标准曲线 | 第30页 |
2.2.13 最适反应温度的测定 | 第30-31页 |
2.2.14 最适反应pH的测定 | 第31页 |
2.2.15 纯化后纤维素酶Km值的测定 | 第31-32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2-36页 |
2.3.1 匍枝根霉上罐发酵 | 第32页 |
2.3.2 葡萄糖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32页 |
2.3.3 硫酸铵分级沉淀 | 第32页 |
2.3.4 蛋白质标准曲线绘制 | 第32-33页 |
2.3.5 过凝胶过滤层析柱 | 第33页 |
2.3.6 过DEAE-SepharoseFF阴离子交换层析柱 | 第33-34页 |
2.3.7 过CM-SepharoseFF阳离子交换层析柱 | 第34-35页 |
2.3.8 温度对纤维素酶的影响 | 第35页 |
2.3.9 pH对纤维素酶的影响 | 第35-36页 |
2.3.10 纤维素酶Km值的测定 | 第36页 |
2.4 小结 | 第36-37页 |
第3章 酶学性质研究以及抑制机理分析 | 第37-48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7页 |
3.1.1 菌株和材料 | 第37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7-39页 |
3.2.1 初步探究匍枝根霉产纤维素酶系的最优比例 | 第37-38页 |
3.2.2 不同时间内水解滤纸产生的还原糖量 | 第38页 |
3.2.3 用糖柱测量纤维素酶水解产生的糖 | 第38页 |
3.2.4 糖和醇对BG的影响 | 第38页 |
3.2.5 糖和醇对CBH的影响 | 第38页 |
3.2.6 糖和醇对EG的影响 | 第38-39页 |
3.2.7 MVD模拟分析 | 第39页 |
3.3 结果和分析 | 第39-47页 |
3.3.1 探究匍枝根霉产纤维素酶系的最优比例 | 第39-40页 |
3.3.2 不同时间水解滤纸产生的还原糖量 | 第40页 |
3.3.3 色谱柱测量糖量 | 第40-41页 |
3.3.4 糖和醇对纤维素酶系的影响 | 第41-43页 |
3.3.5 MVD分析模拟BG结合区的结合 | 第43-45页 |
3.3.6 MVD分析模拟BG活性中心催化区的结合 | 第45-47页 |
3.4 总结 | 第47-48页 |
第4章 重组菌的分离纯化及其研究 | 第48-61页 |
4.1 菌种和培养基 | 第48-49页 |
4.1.1 菌种 | 第48页 |
4.1.2 培养基 | 第48页 |
4.1.3 实验仪器和药品 | 第48-49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49-54页 |
4.2.1 BG基因的结构和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49页 |
4.2.2 定点突变引物的设计 | 第49-50页 |
4.2.3 BG基因的突变 | 第50页 |
4.2.4 pET22b菌的培养 | 第50页 |
4.2.5 质粒提取 | 第50页 |
4.2.6 PCR克隆 | 第50页 |
4.2.7 重叠PCR引物 | 第50-52页 |
4.2.8 重叠PCR定点突变 | 第52页 |
4.2.9 链接 | 第52页 |
4.2.10 JM109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52页 |
4.2.11 转化 | 第52页 |
4.2.12 挑取阳性克隆 | 第52页 |
4.2.13 测序 | 第52页 |
4.2.14 PCR克隆 | 第52页 |
4.2.15 单酶切目的基因和载体 | 第52页 |
4.2.16 链接 | 第52-53页 |
4.2.17 转化 | 第53页 |
4.2.18 挑取阳性克隆 | 第53页 |
4.2.19 纯化 | 第53页 |
4.2.20 重组菌的发酵 | 第53页 |
4.2.21 目的蛋白的表达 | 第53-54页 |
4.2.22 粗酶液的制备 | 第54页 |
4.2.23 目的蛋白的纯化 | 第54页 |
4.2.24 BG、BG1和BG2酶学性质的研究 | 第54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4-61页 |
4.3.1 BG的结构分析 | 第54-55页 |
4.3.2 突变后的BG | 第55-56页 |
4.3.3 重叠PCR突变BG | 第56-57页 |
4.3.4 测序 | 第57页 |
4.3.5 转化 | 第57页 |
4.3.6 挑菌验证 | 第57-58页 |
4.3.7 目的蛋白的表达 | 第58页 |
4.3.8 纯化后BG的SDS-凝胶电泳 | 第58-59页 |
4.3.9 酶学性质的研究 | 第59-61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1-63页 |
结论 | 第61-62页 |
展望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74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