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二、学术研究回顾 | 第9-11页 |
(一)唐玄宗选用李林甫执政是唐盛衰之分界 | 第9页 |
(二)关于安史之乱的问题是李林甫研究的重点 | 第9-10页 |
(三)李林甫才能的正面肯定 | 第10-11页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1-14页 |
第二章 能臣李林甫事迹钩沉 | 第14-30页 |
一、对制度改革的贡献 | 第14-20页 |
(一)经济改革 | 第14-16页 |
(二)法律改革 | 第16-18页 |
(三)军事改革 | 第18-20页 |
二、动循格令与恒有威权 | 第20-23页 |
(一)中外迁除皆有恒度 | 第20-22页 |
(二)拒绝立碑 | 第22页 |
(三)秉钧之际恒有威权 | 第22-23页 |
三、平衡政局 | 第23-30页 |
(一)开元天宝之际国内外形势 | 第23-24页 |
(二)平衡朝廷内部各势力 | 第24-26页 |
(三)平衡边将 | 第26-30页 |
第三章 李林甫“奸臣”形象的形成过程 | 第30-54页 |
一、李林甫“奸臣”形象溯源 | 第30-35页 |
(一)唐国史与玄宗实录的编纂 | 第30-31页 |
(二)玄宗与肃宗对李林甫的态度 | 第31-33页 |
(三)杨国忠的诬陷 | 第33-34页 |
(四)李林甫的性格 | 第34-35页 |
二、从《旧唐书》到《新唐书·奸臣传》 | 第35-48页 |
(一)“奸臣”的底色:新、旧《唐书》中李林甫形象的相同之处 | 第35-37页 |
(二)“奸臣”的定性:《新唐书·奸臣传》 | 第37页 |
(三)“奸臣”形象的进一步塑造:《新唐书》中的李林甫 | 第37-48页 |
三、罪名坐实:《资治通鉴》中的李林甫形象 | 第48-54页 |
(一)忠奸对立:不同于两《唐书》记载的李林甫 | 第49-51页 |
(二)司马光史观对李林甫“奸臣”形象塑造的影响 | 第51-54页 |
第四章 李林甫形象反差巨大的原因 | 第54-64页 |
一、盛唐的陨落:谁是罪魁祸首 | 第54-56页 |
二、干吏与文士:科举制度下的党争 | 第56-58页 |
三、直笔与伦理:史官的抉择 | 第58-64页 |
(一)直笔的原则 | 第58-61页 |
(二)伦理的坚守 | 第61-64页 |
结语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附录 | 第70-72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2-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