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8-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14-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62页 |
1.1 元素及其形态 | 第15-22页 |
1.1.1 概述 | 第15-16页 |
1.1.2 常见痕量元素及其形态特征 | 第16-19页 |
1.1.3 元素形态分析方法 | 第19-22页 |
1.2 固相萃取 | 第22-32页 |
1.2.1 固相萃取原理 | 第22-24页 |
1.2.2 固相萃取材料 | 第24-30页 |
1.2.3 固相萃取在形态分析中的应用 | 第30-32页 |
1.3 固相微萃取 | 第32-41页 |
1.3.1 石英纤维 | 第32-34页 |
1.3.2 毛细管柱 | 第34-37页 |
1.3.3 微流控芯片固相微萃取 | 第37-40页 |
1.3.4 固相微萃取在形态分析中的应用 | 第40-41页 |
1.4 HPLC-ICP-MS联用技术 | 第41-52页 |
1.4.1 仪器组成 | 第42-43页 |
1.4.2 分离模式 | 第43-47页 |
1.4.3 应用实例 | 第47-52页 |
1.5 选题思想和研究内容 | 第52-53页 |
1.6 参考文献 | 第53-62页 |
第二章 基于串联毛细管整体柱的顺序固相微萃取与ICP-MS联用分析无机砷形态 | 第62-76页 |
2.1 引言 | 第62-63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63-67页 |
2.2.1 试剂 | 第63-64页 |
2.2.2 样品溶液的制备 | 第64页 |
2.2.3 AEAPTES-silica杂化毛细管整体柱的制备 | 第64-65页 |
2.2.4 仪器及主要工作条件 | 第65页 |
2.2.5 顺序SPME与ICP-MS在线联用 | 第65-67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67-74页 |
2.3.1 杂化整体柱的制备与表征 | 第67-68页 |
2.3.2 As(Ⅴ) SPME条件的优化 | 第68-70页 |
2.3.3 As(Ⅲ) SPME条件的优化 | 第70页 |
2.3.4 上样时间的影响 | 第70-71页 |
2.3.5 共存离子的影响 | 第71-72页 |
2.3.6 方法性能指标 | 第72页 |
2.3.7 实际样品分析 | 第72-74页 |
2.4 结论 | 第74页 |
2.5 参考文献 | 第74-76页 |
第三章 集成毛细管整体柱的离心微流控平台用于高通量的铬形态分析 | 第76-90页 |
3.1 引言 | 第76-77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77-81页 |
3.2.1 仪器 | 第77-78页 |
3.2.2 试剂和样品 | 第78-79页 |
3.2.3 毛细管整体柱的制备 | 第79页 |
3.2.4 离心微流控平台的设计与加工 | 第79-81页 |
3.2.5 形态分析的实验流程 | 第81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81-88页 |
3.3.1 杂化整体柱的制备与表征 | 第81-82页 |
3.3.2 溶液pH对选择性萃取Cr(Ⅵ)的影响 | 第82-83页 |
3.3.3 转速的影响 | 第83-84页 |
3.3.4 洗脱剂的影响 | 第84页 |
3.3.5 干扰离子的影响 | 第84-85页 |
3.3.6 毛细管整体柱的制备重现性和稳定性 | 第85-86页 |
3.3.7 分析应用 | 第86-88页 |
3.4 结论 | 第88页 |
3.5 参考文献 | 第88-90页 |
第四章 一锅法合成巯基和氨基共修饰的双官能团介孔硅材料及其在砷的去除和形态分析中的应用 | 第90-107页 |
4.1 引言 | 第90-91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91-94页 |
4.2.1 药品和试剂 | 第91页 |
4.2.2 双官能团硅材料的合成 | 第91-92页 |
4.2.3 双官能团硅材料的表征 | 第92-93页 |
4.2.4 吸附实验 | 第93页 |
4.2.5 砷形态分析流程 | 第93-94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94-104页 |
4.3.1 材料结构和性质表征 | 第94-99页 |
4.3.2 材料对As(Ⅲ)和As(Ⅴ)的吸附 | 第99-102页 |
4.3.3 砷形态分析 | 第102-104页 |
4.4 结论 | 第104-105页 |
4.5 参考文献 | 第105-107页 |
第五章 磁固相萃取与ICP-MS联用用于水中痕量锑的形态分析 | 第107-123页 |
5.1 引言 | 第107-109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109-112页 |
5.2.1 仪器 | 第109-110页 |
5.2.2 药品与试剂 | 第110页 |
5.2.3 C8-Fe_3O_4@SiO_2 MNPS的合成 | 第110-111页 |
5.2.4 形态分析的一般实验流程 | 第111-112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112-119页 |
5.3.1 C8-Fe_3O_4@SiO_2 MNPS表征 | 第112-114页 |
5.3.2 磁固相萃取的实验参数优化 | 第114-118页 |
5.3.3 分析性能 | 第118页 |
5.3.4 分析应用 | 第118-119页 |
5.4 结论 | 第119-120页 |
5.5 参考文献 | 第120-123页 |
第六章 中药中Cr(Ⅵ)的HPLC-ICP-MS测定方法 | 第123-133页 |
6.1 引言 | 第123-124页 |
6.2 实验部分 | 第124-126页 |
6.2.1 药品和试剂 | 第124页 |
6.2.2 仪器 | 第124-125页 |
6.2.3 样品处理 | 第125-126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126-130页 |
6.3.1 色谱条件优化 | 第126-127页 |
6.3.2 提取条件优化 | 第127-128页 |
6.3.3 方法性能指标 | 第128-129页 |
6.3.4 样品测定 | 第129-130页 |
6.3.5 存放稳定性 | 第130页 |
6.4 结论 | 第130-131页 |
6.5 参考文献 | 第131-133页 |
附录 | 第133-135页 |
致谢 | 第135-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