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3-4页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20-38页 |
1.1 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21-31页 |
1.3 现存问题 | 第31-32页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案 | 第32-37页 |
1.5 论文工作量 | 第37-38页 |
2 区域地质概况及沉积背景 | 第38-59页 |
2.1 区域地层特征 | 第38-40页 |
2.2 区域构造概况 | 第40-43页 |
2.3 水文地质条件 | 第43-46页 |
2.4 沉积环境 | 第46-59页 |
3 基于CUSUM_IEEMD的测井层序研究 | 第59-93页 |
3.1 基于CUSUM_IEEMD的测井层序分析方法 | 第59-70页 |
3.2 CUSUM_IEEMD的测井层序与传统层序研究对比 | 第70-79页 |
3.3 层序地层格架及沉积演化 | 第79-86页 |
3.4 层序控因及层序地层模式 | 第86-91页 |
3.5 小结 | 第91-93页 |
4 含气系统关键层识别与特征 | 第93-134页 |
4.1 基于IEEMD-Wavelet降噪的ISODATA分类与关键层识别 | 第93-100页 |
4.2 基于层序-沉积-测井的关键层高分辨率识别研究 | 第100-102页 |
4.3 关键层岩石学特征 | 第102-108页 |
4.4 关键层厚度及展布 | 第108-111页 |
4.5 物性特征 | 第111-121页 |
4.6 突破压力 | 第121-125页 |
4.7 力学特征 | 第125-129页 |
4.8 含气系统关键层具体定义 | 第129-130页 |
4.9 小结 | 第130-134页 |
5 煤系含气系统特征 | 第134-151页 |
5.1 含气系统划分 | 第134-137页 |
5.2 含气系统内参数变化 | 第137-145页 |
5.3 含气系统特征 | 第145-149页 |
5.4 小结 | 第149-151页 |
6 含气系统层序控制机理与时空配置模式 | 第151-170页 |
6.1 层序地层对含气系统的控制机理 | 第151-164页 |
6.2 过渡相煤系含气系统时空配置模式 | 第164-167页 |
6.3 小结 | 第167-170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70-174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170-173页 |
7.2 创新点 | 第173页 |
7.3 展望 | 第173-174页 |
参考文献 | 第174-186页 |
作者简历 | 第186-188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