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课题来源 | 第11页 |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3.1 砂轮表面形貌检测 | 第12-13页 |
1.3.2 砂轮表面形貌评价 | 第13-15页 |
1.3.3 砂轮表面形貌建模 | 第15-16页 |
1.3.4 陶瓷磨削材料去除机理 | 第16-17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第2章 砂轮表面形貌评价的新指标 | 第19-31页 |
2.1 砂轮表面形貌评价新指标的提出 | 第19-24页 |
2.1.1 理论磨粒出刃面积率 | 第19-22页 |
2.1.2 磨粒出刃度 | 第22-23页 |
2.1.3 磨粒出刃面积分散度 | 第23-24页 |
2.2 修整对砂轮表面形貌特征的影响 | 第24-27页 |
2.2.1 实验条件 | 第24-25页 |
2.2.2 修整深度对β_d和δ_s的影响 | 第25-26页 |
2.2.3 修整速比对β_d和δ_s的影响 | 第26-27页 |
2.3 不同表面形貌特征砂轮的磨削性能 | 第27-29页 |
2.3.1 实验条件 | 第27页 |
2.3.2 结果分析 | 第27-2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第3章 砂轮表面形貌检测与建模 | 第31-45页 |
3.1 砂轮表面形貌检测与评价 | 第31-33页 |
3.1.1 实验条件 | 第31-33页 |
3.1.2 砂轮表面形貌检测与评价 | 第33页 |
3.2 砂轮表面形貌三维建模 | 第33-41页 |
3.2.1 磨粒定义 | 第34-36页 |
3.2.2 建立整体砂轮模型 | 第36-39页 |
3.2.3 磨粒出刃度与磨粒出刃面积分散度的评价与调整 | 第39-41页 |
3.3 模型验证 | 第41-44页 |
3.3.1 磨粒分布参数验证 | 第41-42页 |
3.3.2 磨粒出刃高度验证 | 第42-4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4章 氧化锆陶瓷磨削材料去除机理仿真 | 第45-57页 |
4.1 砂轮磨削加工仿真有限元模型 | 第45-48页 |
4.1.1 氧化锆陶瓷材料本构模型 | 第45-46页 |
4.1.2 金刚石砂轮磨削仿真实体单元 | 第46-47页 |
4.1.3 有限元模型 | 第47-48页 |
4.2 氧化锆陶瓷磨削仿真 | 第48-55页 |
4.2.1 氧化锆陶瓷磨削仿真结果 | 第49-53页 |
4.2.2 氧化锆陶瓷磨削仿真结果分析 | 第53-55页 |
4.3 临界磨削力 | 第55-5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5章 氧化锆陶瓷磨削材料去除机理的实验研究 | 第57-69页 |
5.1 实验设备 | 第57-60页 |
5.1.1 加工实验装置 | 第57-58页 |
5.1.2 磨削实验测量装置 | 第58-59页 |
5.1.3 磨削实验平台 | 第59-60页 |
5.2 氧化锆陶瓷磨削响应曲面实验 | 第60-63页 |
5.2.1 工件表面形貌分析 | 第60-61页 |
5.2.2 工件表面破碎率计算 | 第61-63页 |
5.2.3 损伤深度检测 | 第63页 |
5.3 实验验证 | 第63-64页 |
5.4 临界磨削力模型 | 第64-67页 |
5.4.1 氧化锆陶瓷材料去除临界磨削条件模型 | 第64-66页 |
5.4.2 模型应用 | 第66-6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9-71页 |
6.1 论文总结 | 第69-70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7页 |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77-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