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8页 |
英文摘要 | 第8-10页 |
英文缩略语 | 第11-12页 |
前言 | 第12-13页 |
文献综述 | 第13-22页 |
1 中医学对NASH的研究进展 | 第13-16页 |
1.1 中医对NASH的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13-14页 |
1.2 NASH的中医辨证论治 | 第14-15页 |
1.3 疏肝化滞通络方、自拟方的治疗 | 第15页 |
1.4 单味中药的治疗 | 第15-16页 |
1.5 针灸治疗 | 第16页 |
1.6 中医的外治法 | 第16页 |
2 西医学的研究进展 | 第16-20页 |
2.1 西医发病机制 | 第16-18页 |
2.2 西医治疗 | 第18-20页 |
3 络病学说与NASH的相关理论进展 | 第20-22页 |
实验研究 | 第22-28页 |
1 材料 | 第22-23页 |
1.1 实验动物 | 第22页 |
1.2 饲养环境 | 第22页 |
1.3 实验药物及主要试剂 | 第22页 |
1.4 主要仪器 | 第22-23页 |
2 实验方法 | 第23-24页 |
2.1 动物分组及NASH模型复制 | 第23页 |
2.2 动物处置 | 第23页 |
2.3 样品采集 | 第23页 |
2.4 检测指标 | 第23-24页 |
2.5 大鼠血清肝功及肝脏TNF-α、IL-18含量的检测 | 第24页 |
2.6 统计学处理 | 第24页 |
3 实验结果 | 第24-28页 |
3.1 疏肝化滞通络方对NASH模型大鼠血清ALT、AST影响 | 第24-25页 |
3.2 疏肝化滞通络方对NASH模型大鼠血清GGT、ALP影响 | 第25-26页 |
3.3 疏肝化滞通络方对NASH模型大鼠血清TBIL、DBIL的影响 | 第26页 |
3.4 疏肝化滞通络方对NASH模型大鼠血清TNF–α、IL-18的影响 | 第26-28页 |
讨论 | 第28-34页 |
1 中医对NASH的认识 | 第28页 |
2 西医对NASH的认识 | 第28页 |
3 立法思想 | 第28-31页 |
3.1 理论基础 | 第28-29页 |
3.2 疏肝化滞通络方方解 | 第29-31页 |
4 NASH大鼠动物模型的复制 | 第31页 |
5 观测指标的选择依据 | 第31页 |
6 疏肝化滞通络方对NASH大鼠的作用及机制 | 第31-33页 |
6.1 对大鼠血清ALT和AST的影响 | 第31-32页 |
6.2 对大鼠血清GGT、ALP的影响 | 第32页 |
6.3 对大鼠血清TBIL、DBIL的影响 | 第32页 |
6.4 对大鼠血清TNF-α和IL-18的表达影响 | 第32-33页 |
7 存在问题和创新点 | 第33-34页 |
结语 | 第34-35页 |
致谢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