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8-14页 |
1.1 海蟑螂的形态结构特征 | 第8-9页 |
1.2 海蟑螂在等足目动物中的分类地位 | 第9页 |
1.3 海蟑螂的生理生态学研究 | 第9-13页 |
1.3.1 水分 | 第9-10页 |
1.3.2 盐度与渗透压 | 第10-11页 |
1.3.3 氧气 | 第11页 |
1.3.4 温度 | 第11-12页 |
1.3.5 食物 | 第12页 |
1.3.6 光照 | 第12-13页 |
1.4 本研究的内容、目的及意义 | 第13-14页 |
第二章 暗灰海蟑螂外部形态学观察 | 第14-31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14-16页 |
2.1.1 野外样品采集 | 第14页 |
2.1.2 体视镜观察 | 第14-15页 |
2.1.3 扫描电镜观察 | 第15-16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16-29页 |
2.2.1 第一触角 | 第16-18页 |
2.2.2 眼和色素点 | 第18-19页 |
2.2.3 第二触角 | 第19-20页 |
2.2.4 第二、六、七胸肢 | 第20-27页 |
2.2.5 尾节和尾肢 | 第27-29页 |
2.3 讨论 | 第29-31页 |
2.3.1 第一触角 | 第29页 |
2.3.2 眼和色素点 | 第29页 |
2.3.3 第二触角 | 第29-30页 |
2.3.4 第二、六、七胸肢 | 第30页 |
2.3.5 尾节和尾肢 | 第30-31页 |
第三章 暗灰海蟑螂形态学测量分析 | 第31-37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1-32页 |
3.1.1 野外样品采集 | 第31页 |
3.1.2 形态参数测量 | 第31-32页 |
3.2 统计分析 | 第32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2-35页 |
3.3.1 体质量、体长、体宽参数分析 | 第32-34页 |
3.3.2 第二触角参数分析 | 第34页 |
3.3.3 尾肢参数分析 | 第34-35页 |
3.4 讨论 | 第35-37页 |
第四章 暗灰海蟑螂种群繁殖特征初探 | 第37-41页 |
4.1 材料和方法 | 第37-38页 |
4.1.1 野外种群活动观测 | 第37页 |
4.1.2 怀卵雌体的采集及卵的形态观察 | 第37页 |
4.1.3 卵及怀卵雌体生物学参数测量 | 第37-38页 |
4.2 数据处理 | 第38页 |
4.3 结果 | 第38-40页 |
4.3.1 种群活动季节变化规律 | 第38页 |
4.3.2 暗灰海蟑螂卵的形态观察 | 第38-39页 |
4.3.3 卵及怀卵雌体参数测定 | 第39-40页 |
4.4 讨论 | 第40-41页 |
第五章 暗灰海蟑螂耐水盐胁迫及内陆迁移定殖潜力研究 | 第41-50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41-43页 |
5.1.1 实验材料采集 | 第41页 |
5.1.2 生物驯化和实验环境 | 第41页 |
5.1.3 耐旱实验 | 第41-42页 |
5.1.4 浸没实验 | 第42页 |
5.1.5 盐度胁迫实验 | 第42-43页 |
5.1.6 盐度驯化实验 | 第43页 |
5.2 数据处理 | 第43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43-48页 |
5.3.1 耐旱实验 | 第43-45页 |
5.3.2 浸没实验 | 第45页 |
5.3.3 水盐胁迫实验 | 第45-48页 |
5.4 讨论 | 第48-50页 |
结论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6-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