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引言 | 第8-9页 |
第一章 人身安全保护令的概述 | 第9-15页 |
第一节 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的历史沿革 | 第9-11页 |
一、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在国外的历史沿革 | 第9-10页 |
二、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在我国的历史沿革 | 第10-11页 |
第二节 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的价值 | 第11-12页 |
一、有利于打破“清官难断家务事”的传统 | 第11页 |
二、有利于保护弱者的权益 | 第11-12页 |
三、有利于婚姻家庭的和谐与稳定 | 第12页 |
第三节 《反家庭暴力法》中关于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之规定 | 第12-15页 |
一、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的申请时间 | 第13页 |
二、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的保护主体 | 第13-14页 |
三、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的发布 | 第14-15页 |
第二章 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15-22页 |
第一节 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的现状 | 第15-18页 |
一、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实施的具体情况 | 第15-16页 |
二、最高法发布的十大典型案例分析 | 第16-18页 |
第二节 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18-22页 |
一、申请主体提出申请可行性低 | 第18-19页 |
二、发布的审查标准不统一 | 第19-20页 |
三、执行主体的确立不适当、分工不明确 | 第20-21页 |
四、处罚太轻,标准规定不明确 | 第21-22页 |
第三章 其他国家及地区的相关借鉴 | 第22-28页 |
第一节 美国法律中的相关规定 | 第22-24页 |
一、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的申请程序 | 第22-23页 |
二、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的执行主体 | 第23页 |
三、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的处罚 | 第23-24页 |
第二节 日本法律中的相关规定 | 第24-25页 |
一、相关的申请程序规定 | 第24-25页 |
二、相关的处罚规定 | 第25页 |
第三节 我国台湾地区法律中的相关规定 | 第25-28页 |
一、保护令的审查 | 第26页 |
二、保护令的执行主体 | 第26-28页 |
第四章 我国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的完善 | 第28-35页 |
第一节 申请主体的完善 | 第28-29页 |
一、将学校纳入申请主体范围 | 第28页 |
二、将医疗机构纳入申请主体范围 | 第28-29页 |
第二节 审查标准的完善 | 第29-31页 |
一、根据家暴发生的时间,分别统一审查标准 | 第29-30页 |
二、约见双方,充分运用“自由心证”原则 | 第30页 |
三、完善举证的辅助性主体 | 第30-31页 |
第三节 执行主体的完善 | 第31-33页 |
一、确立公安机关为执行主体 | 第31页 |
二、明确执行分工 | 第31-32页 |
三、做到信息互通 | 第32-33页 |
第四节 处罚标准的完善 | 第33-35页 |
一、加重对违反者的处罚 | 第33-34页 |
二、进一步明确处罚标准 | 第34-35页 |
结语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8页 |
致谢 | 第38-39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