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3-16页 |
·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第2章 所有权的本质 | 第16-28页 |
·所有权概述 | 第16-18页 |
·概说 | 第16-18页 |
·作为支配权的所有权 | 第18页 |
·所有权之私属性 | 第18-26页 |
·所有权私属性之伦理依据 | 第18-21页 |
·所有权私属性之政治哲学依据 | 第21-24页 |
·近现代民法对所有权私属性之倚重 | 第24-26页 |
·所有权之公属性 | 第26-28页 |
·所有权公属性之政治哲学基础 | 第26-27页 |
·所有权之公属性存在多种表现方式 | 第27-28页 |
第3章 所有权的层次 | 第28-42页 |
·宪法法上所有权与民法上所有权区分的由来 | 第28-31页 |
·历史发展概述 | 第28-30页 |
·我国对所有权层次的认识 | 第30-31页 |
·宪法法上所有权 | 第31-36页 |
·宪法法上所有权的个人保障机制 | 第32-33页 |
·宪法法上所有权的制度保障机制 | 第33-36页 |
·民法上所有权 | 第36-42页 |
·不动产所有权 | 第37-39页 |
·动产所有权 | 第39-40页 |
·小结 | 第40-42页 |
第4章 民法所有权的公法限制 | 第42-59页 |
·理论依据与公共利益需要 | 第43-46页 |
·历史发展与理论依据 | 第43-44页 |
·公共利益与善良风俗的因素 | 第44-46页 |
·公私法融合之产物 | 第46-53页 |
·承载宪法秩序价值的民法所有权 | 第47-49页 |
·公私法融合对民法所有权的影响 | 第49-51页 |
·所有权血管里流淌的私法自治精神:所有权限制之否定 | 第51-53页 |
·民法所有权公法限制之种类 | 第53-58页 |
·建筑法之限制 | 第53-54页 |
·城市规划法之限制 | 第54-55页 |
·自然资源法之限制 | 第55-56页 |
·文物保护法之限制 | 第56-57页 |
·环境保护法之限制 | 第57-58页 |
·小结 | 第58-59页 |
结论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