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4页 |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1.1.1 课题背景 | 第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1.2.1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2页 |
1.2.2 国内研究概况 | 第12-13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4 研究范围 | 第13-14页 |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 | 第14-20页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第14-16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14页 |
2.1.2 地形地貌 | 第14页 |
2.1.3 水文气象 | 第14-15页 |
2.1.4 河流水系 | 第15-16页 |
2.2 社会经济概况 | 第16页 |
2.3 水资源及开发利用现状 | 第16-17页 |
2.3.1 水资源量 | 第16页 |
2.3.2 开发利用现状 | 第16-17页 |
2.4 水环境现状 | 第17-20页 |
2.4.1 河流水质 | 第17-18页 |
2.4.2 湖库水质 | 第18-20页 |
第三章 主要水污染物特征分析 | 第20-27页 |
3.1 主要水污染物核算 | 第20-22页 |
3.1.1 点源(入河排污口) | 第20-21页 |
3.1.2 面源与内源污染 | 第21页 |
3.1.3 污染物入河量核算 | 第21-22页 |
3.2 饮用水水源地 | 第22-23页 |
3.3 不达标水体 | 第23-27页 |
第四章 基于水质目标管理的水功能区入河污染物控制方案研究 | 第27-36页 |
4.1 水功能区划分及水质目标要求 | 第27-29页 |
4.2 水功能区评价 | 第29-30页 |
4.3 水功能区纳污能力分析 | 第30-35页 |
4.4 不同水平年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案 | 第35-36页 |
第五章 水资源保护措施 | 第36-49页 |
5.1 入河排污口优化布局及整治 | 第36-38页 |
5.1.1 入河排污口优化布局 | 第36-37页 |
5.1.2 入河排污口整治措施 | 第37-38页 |
5.2 面源控制措施 | 第38页 |
5.3 内源治理 | 第38-39页 |
5.4 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措施 | 第39-44页 |
5.4.1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方案 | 第39页 |
5.4.2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成果及保护 | 第39-43页 |
5.4.3 水源地保护工程 | 第43-44页 |
5.5 工程措施 | 第44-4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49-50页 |
6.1 结论 | 第49页 |
6.2 建议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作者简介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