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能源与动力工程论文--生物能及其利用论文

微乳体系的构建及其对污泥液化生物油的增溶和提质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1章 绪论第13-23页
    1.1 研究背景第13-15页
    1.2 生物油第15-19页
        1.2.1 生物油的制备第15-16页
        1.2.2 生物油的性质第16-18页
        1.2.3 生物油的提质第18-19页
    1.3 微乳液第19-21页
        1.3.1 微乳液的定义第19-20页
        1.3.2 微乳液的制备第20页
        1.3.3 微乳液的提质作用第20-21页
    1.4 本文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第21-23页
        1.4.1 研究目标第21页
        1.4.2 研究内容第21-22页
        1.4.3 技术路线第22-23页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23-32页
    2.1 引言第23页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23-25页
        2.2.1 实验材料第23-24页
        2.2.2 实验仪器第24-25页
    2.3 实验过程第25-32页
        2.3.1 污泥液化第25页
        2.3.2 微乳液增溶生物油第25-26页
        2.3.3 元素组成分析第26页
        2.3.4 化学组成分析第26页
        2.3.5 热化学性质分析第26-29页
        2.3.6 燃油性质分析第29-32页
第3章 微乳液增溶并提质生物油的研究第32-40页
    3.1 表面活性剂对增溶效果的影响第32-33页
    3.2 助表面活性剂对增溶效果的影响第33-35页
    3.3 极性相对增溶效果的影响第35-38页
        3.3.1 极性相的种类对增溶效果的影响第35-37页
        3.3.2 极性相的体积对增溶效果的影响第37-38页
    3.4 本章小结第38-40页
第4章 增溶提质后微乳燃油的性质及增溶提质机理研究第40-55页
    4.1 微乳燃油的元素组成第40-41页
    4.2 微乳燃油的化学组成第41-45页
    4.3 微乳燃油的热化学性质第45-48页
    4.4 微乳燃油的油品性质第48-50页
    4.5 微乳增溶提质的机理第50-53页
    4.6 本章小结第53-55页
第5章 结论与展望第55-58页
    5.1 结论第55-56页
    5.2 创新第56页
    5.3 展望第56-58页
参考文献第58-66页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目录第66-67页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所申请的专利目录第67-68页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第68-69页
附录D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奖励第69-70页
致谢第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铀表面预处理对氧吸附特性影响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下一篇:永磁直驱余热发电并网系统控制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