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4页 |
1.1 引言 | 第14-15页 |
1.2 形状记忆材料/多孔材料的概述 | 第15-19页 |
1.2.1 形状记忆材料 | 第15-17页 |
1.2.2 多孔材料 | 第17-19页 |
1.3 多孔形状记忆材料的概述 | 第19-22页 |
1.3.1 多孔形状记忆材料的定义 | 第19页 |
1.3.2 多孔形状记忆材料的特点 | 第19-20页 |
1.3.3 多孔形状记忆材料的分离和应用 | 第20-22页 |
1.4 多孔形状记忆材料的制备方法 | 第22-30页 |
1.4.1 发泡法 | 第22-24页 |
1.4.2 粒子沥滤法 | 第24-26页 |
1.4.3 高内相乳液法 | 第26-27页 |
1.4.4 冻干法/冷冻凝胶 | 第27-29页 |
1.4.5 静电纺丝 | 第29-30页 |
1.5 本论文的立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 第30-34页 |
1.5.1 本论文的立题依据 | 第30-31页 |
1.5.2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31-34页 |
第二章 PLLA/PVAC/PEO三元共混体系制备兼具贯通孔结构与力学性能的多孔形状记忆聚合物 | 第34-48页 |
2.1 引言 | 第34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4-37页 |
2.2.1 实验原料 | 第34-35页 |
2.2.2 实验设备 | 第35页 |
2.2.3 实验流程 | 第35页 |
2.2.4 材料表征和测试 | 第35-37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7-46页 |
2.3.1 PLLA/PVAC/PEO三元共混物薄膜的结构 | 第37-38页 |
2.3.2 PLLA/PVAC多孔聚合物薄膜的结构和性质 | 第38-40页 |
2.3.2.1 PLLA/PVAC多孔薄膜的结构 | 第38页 |
2.3.2.2 PLLA/PVAC多孔薄膜的孔贯通性 | 第38-39页 |
2.3.2.3 PLLA/PVAC/PEO聚合物薄膜的成分分布 | 第39-40页 |
2.3.2.4 孔径分布 | 第40页 |
2.3.3 PLLA/PVAC多孔聚合物薄膜的结晶行为和形成机理 | 第40-42页 |
2.3.3.1 结晶行为 | 第40-41页 |
2.3.3.2 形成机理 | 第41-42页 |
2.3.4 PLLA/PVAC/PEO聚合物薄膜结构对组成的依赖性 | 第42-43页 |
2.3.5 PLLA/PVAC多孔聚合物薄膜的机械性能 | 第43-44页 |
2.3.6 PLLA/PVAC多孔聚合物薄膜的形状记忆性能 | 第44-4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三章 PVDF/PBSU/BMG三元共混体系制备多孔形状记忆聚合物及其孔结构调控 | 第48-66页 |
3.1 引言 | 第48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8-51页 |
3.2.1 实验原料 | 第48-49页 |
3.2.2 实验设备 | 第49页 |
3.2.3 实验流程 | 第49页 |
3.2.4 材料表征与测试 | 第49-51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1-64页 |
3.3.1 PVDF/PBSU/BMG三元共混物薄膜的机构 | 第51-52页 |
3.3.2 PVDF/PBSU/BMG多孔聚合物薄膜的结构 | 第52-55页 |
3.3.2.1 PVDF/PBSU/BMG多孔薄膜的结构 | 第52-53页 |
3.3.2.2 PVDF/PBSU/BMG聚合物薄膜的成分分布 | 第53-55页 |
3.3.3 PVDF/PBSU/BMG聚合物薄膜的结晶行为和形成机理 | 第55-57页 |
3.3.3.1 结晶行为 | 第55-56页 |
3.3.3.2 形成机理 | 第56-57页 |
3.3.4 PVDF/PBSU/BMG聚合物薄膜对组成的依赖性 | 第57-60页 |
3.3.4.1 结构对组成的依赖性 | 第57-59页 |
3.3.4.2 孔贯通性对组成的依赖性 | 第59-60页 |
3.3.5 PVDF/PBSU/BMG多孔薄膜的机械性能 | 第60-61页 |
3.3.6 PVDF/PBSU/BMG多孔薄膜的形状记忆性能 | 第61-64页 |
3.3.6.1 宏观形状记忆性能 | 第61页 |
3.3.6.2 组成对形状记忆性能的影响 | 第61-63页 |
3.3.6.3 交联剂含量对形状记忆性能的影响 | 第63页 |
3.3.6.4 微观形状记忆性能 | 第63-6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第四章 PLLA/PEO共混溶液制备多孔形状记忆聚合物及其孔结构的精确调控 | 第66-84页 |
4.1 引言 | 第66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66-69页 |
4.2.1 实验原料 | 第66-67页 |
4.2.2 实验设备 | 第67页 |
4.2.3 实验流程 | 第67页 |
4.2.4 材料表征与测试 | 第67-69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9-82页 |
4.3.1 PLLA/PEO刮涂薄膜的结构 | 第69-70页 |
4.3.2 PLLA多孔薄膜的结构和性质 | 第70-71页 |
4.3.2.1 PLLA多孔薄膜的结构 | 第70页 |
4.3.2.2 多孔薄膜的贯通性 | 第70-71页 |
4.3.3 PLLA多孔薄膜的形成机理 | 第71-72页 |
4.3.4 溶液浓度、模具类型以及组成比例对薄膜形貌的影响 | 第72-75页 |
4.3.4.1 溶液浓度、模具类型对薄膜形貌的影响 | 第72-74页 |
4.3.4.2 组成比例对薄膜形貌的影响 | 第74-75页 |
4.3.5 PLLA多孔薄膜的形状记忆性能 | 第75-80页 |
4.3.5.1 单轴拉伸 | 第75-77页 |
4.3.5.2 双轴拉伸 | 第77-80页 |
4.3.6 PLLA多孔薄膜的机械性能和表面性质 | 第80-81页 |
4.3.7 PLLA多孔薄膜发生形变后的分离性能 | 第81-8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10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104-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