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3页 |
1.1 选题意义和目的 | 第8-9页 |
1.1.1 选题意义 | 第8页 |
1.1.2 选题目的 | 第8-9页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9-11页 |
1.2.1 国内文献综述 | 第9-10页 |
1.2.2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0-11页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1页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第2章 基层环境执法模式理论概述 | 第13-19页 |
2.1 基层环境执法模式的含义和特征 | 第13-14页 |
2.1.1 基层环境执法模式的含义 | 第13-14页 |
2.1.2 基层环境执法特征 | 第14页 |
2.2 基层执法模式的类型 | 第14-17页 |
2.2.1 执法模式的基本类型 | 第14-15页 |
2.2.2 执法模式不同类型的优势与弊端 | 第15-17页 |
2.3 西方实证研究中的执法模式类型 | 第17-19页 |
2.3.1 依据正式性和严厉性两个维度确立的执法模式类型 | 第17页 |
2.3.2 依据正式性、严厉性、主动性、优先性四个维度确立的执法模式类型 | 第17-19页 |
第3章 我国基层环境执法模式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19-32页 |
3.1 基层环境执法模式的分析框架 | 第19-20页 |
3.2 我国基层环境执法模式的具体分析 | 第20-27页 |
3.2.1 执法的正式性分析 | 第20-22页 |
3.2.2 执法的严厉性分析 | 第22-24页 |
3.2.3 执法的主动性分析 | 第24-25页 |
3.2.4 执法的优先性分析 | 第25-26页 |
3.2.5 我国基层执法模式的现实状态 | 第26-27页 |
3.3 我国基层环境执法存在的问题 | 第27-32页 |
3.3.1 基层环境执法能力不足 | 第27-29页 |
3.3.2 基层环境执法理念落后,轻预防重治理 | 第29-30页 |
3.3.3 公众缺乏有效途径参与基层环境执法 | 第30页 |
3.3.4 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体制设定不合理 | 第30-32页 |
第4章 我国基层环境执法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32-37页 |
4.1 政治根源--地方保护主义盛行 | 第32-33页 |
4.2 经济根源--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 | 第33-35页 |
4.3 社会根源--原子式、被动的人 | 第35-37页 |
第5章 我国基层环境执法模式的完善路径 | 第37-43页 |
5.1 加强基层环境执法能力建设 | 第37页 |
5.2 建立基层环境风险型执法模式 | 第37-40页 |
5.2.1 风险型执法模式概述和具体实施方案 | 第37-38页 |
5.2.2 建立基层环境风险型执法模式的具体内容 | 第38-40页 |
5.3 增强公众参与力度 | 第40-41页 |
5.3.1 健全环境信息公开制度 | 第40页 |
5.3.2 平衡公众参与环境执法的效力 | 第40页 |
5.3.3 拓宽环境执法公众参与途径 | 第40-41页 |
5.4 完善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体制 | 第41-43页 |
5.4.1 改变目前按行政区域划分的管理模式 | 第41页 |
5.4.2 落实责任清单制度 | 第41页 |
5.4.3 建立环境保护行政协助制度 | 第41-43页 |
第6章 结论 | 第43-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