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车辆荷载影响及紧邻建筑物的深基坑开挖稳定性研究
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25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7-19页 |
1.1.1 本课题研究背景 | 第17-18页 |
1.1.2 本课题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1.2 基坑工程国内外发展历史与研究现状 | 第19-23页 |
1.2.1 基坑工程发展历史 | 第19-21页 |
1.2.2 基坑工程研究现状 | 第21-23页 |
1.3 基坑工程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 第23-24页 |
1.4 本文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4-25页 |
第二章 基坑支护设计方法与基坑变形机理 | 第25-36页 |
2.1 基坑支护设计方法 | 第25-31页 |
2.1.1 基坑设计流程及开挖方式 | 第25-26页 |
2.1.2 基坑总体支护方案 | 第26页 |
2.1.3 基坑支护形式分类及选用 | 第26-28页 |
2.1.4 基坑支护结构设计计算方法 | 第28-31页 |
2.2 基坑变形机理 | 第31-35页 |
2.2.1 基坑变形产生原因 | 第31-33页 |
2.2.2 基坑围护结构位移变形规律 | 第33-34页 |
2.2.3 坑外地表沉降规律 | 第34-35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三章 深基坑三维开挖模型建立 | 第36-53页 |
3.1 工程实例介绍 | 第36-42页 |
3.1.1 工程概况 | 第36-37页 |
3.1.2 工程地质勘察 | 第37-39页 |
3.1.3 基坑支护与开挖 | 第39-42页 |
3.2 有限元理论及MIDAS/GTS计算方法 | 第42-44页 |
3.2.1 有限单元法计算基本原理 | 第42-44页 |
3.2.2 MIDAS/GTS软件计算方法 | 第44页 |
3.3 基坑三维开挖模型建立 | 第44-50页 |
3.3.1 本构模型的选取 | 第44-46页 |
3.3.2 模型参数及单元 | 第46-48页 |
3.3.3 车辆荷载简化与取值 | 第48-49页 |
3.3.4 基坑模型分析步序 | 第49-50页 |
3.4 数值模型参数修正 | 第50-52页 |
3.4.1 模型参数影响程度分析 | 第50-51页 |
3.4.2 监测数据修正模型参数 | 第51-5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四章 车辆荷载作用下深基坑开挖稳定性研究 | 第53-68页 |
4.1 车辆荷载对基坑开挖稳定性的影响 | 第53-55页 |
4.1.1 锚索轴力 | 第53-54页 |
4.1.2 围护桩水平位移 | 第54-55页 |
4.1.3 坑外地表沉降 | 第55页 |
4.2 车辆荷载作用下基坑模型计算结果分析 | 第55-60页 |
4.2.1 围护桩水平位移分析 | 第55-57页 |
4.2.2 锚索受力分析 | 第57-60页 |
4.2.3 基坑周边地表沉降分析 | 第60页 |
4.3 基坑开挖对周边建筑物的影响及建筑物保护 | 第60-62页 |
4.3.1 基坑开挖对周边建筑物的影响 | 第60-61页 |
4.3.2 建筑物保护 | 第61-62页 |
4.4 基坑开挖变形控制 | 第62-66页 |
4.4.1 围护结构水平位移大小的影响因素 | 第62-64页 |
4.4.2 基坑变形控制标准 | 第64页 |
4.4.3 基坑变形控制措施 | 第64-6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第五章 模型计算结果与监测数据对比分析 | 第68-79页 |
5.1 基坑监测 | 第68-72页 |
5.1.1 基坑监测项目 | 第68页 |
5.1.2 基坑监测方法 | 第68-72页 |
5.1.3 基坑测点布置 | 第72页 |
5.2 模型计算结果与监测数据对比 | 第72-77页 |
5.2.1 围护桩水平位移对比 | 第72-75页 |
5.2.2 锚索轴力对比 | 第75页 |
5.2.3 基坑周边地表沉降对比 | 第75-76页 |
5.2.4 建筑物沉降对比 | 第76-77页 |
5.3 基坑稳定性验算 | 第77-7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9-81页 |
6.1 结论 | 第79页 |
6.2 展望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85-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