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流域金属元素污染的沉积记录及来源分析
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1页 |
1.1 研究背景、意义及内容 | 第14-17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1.3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2 重金属污染的危害、传输途径及来源 | 第17-18页 |
1.2.1 重金属污染危害 | 第17页 |
1.2.2 重金属污染传输途径 | 第17-18页 |
1.3 相关研究进展 | 第18-21页 |
1.3.1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1.3.2 巢湖流域污染研究进展 | 第19-21页 |
第二章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 第21-26页 |
2.1 研究区域 | 第21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21-25页 |
2.2.1 采样方法 | 第21-22页 |
2.2.2 重金属总量的测定分析方法 | 第22页 |
2.2.3 金属元素污染的评价方法 | 第22-25页 |
2.3 数据分析 | 第25-26页 |
第三章 表层沉积物稀土元素环境指示意义分析 | 第26-34页 |
3.1 巢湖表层沉积物采样方法 | 第26页 |
3.2 巢湖表层沉积物稀土元素含量特征 | 第26-31页 |
3.2.1 稀土元素含量特征 | 第26-27页 |
3.2.2 ∑REE总量分布 | 第27-28页 |
3.2.3 REEs的分馏特征 | 第28-31页 |
3.3 稀土元素物源指示意义分析 | 第31-33页 |
3.3.1 Ce和Eu异常 | 第31-32页 |
3.3.2 稀土元素的标准化配分模型 | 第32-33页 |
3.4 本章结论 | 第33-34页 |
第四章 沉积柱重金属元素污染评价与来源分析 | 第34-43页 |
4.1 研究区沉积柱采样方法 | 第34页 |
4.2 沉积柱重金属元素含量特征 | 第34-38页 |
4.2.1 沉积柱重金属元素含量特征 | 第34-36页 |
4.2.2 空间和垂直分布 | 第36-38页 |
4.3 相关性分析 | 第38-41页 |
4.4 污染评价 | 第41-42页 |
4.5 本章结论 | 第42-43页 |
第五章 农业区土壤金属元素环境指示意义分析 | 第43-53页 |
5.1 研究区表层土壤采样方法 | 第43页 |
5.2 土壤金属元素含量特征 | 第43-47页 |
5.2.1 农业区域土壤金属元素特征 | 第43-46页 |
5.2.2 金属元素富集情况分析 | 第46-47页 |
5.3 金属元素污染来源及土壤侵蚀作用分析 | 第47-51页 |
5.3.1 金属元素污染来源分析 | 第47-49页 |
5.3.2 研究区土壤侵蚀和风化作用分析 | 第49-51页 |
5.4 本章结论 | 第51-5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3-55页 |
6.1 结论 | 第53页 |
6.2 展望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