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4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1.2.1 多灾种耦合研究进展 | 第14-17页 |
1.2.2 强对流天气灾害风险评价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1.2.3 国内外研究不足 | 第18-19页 |
1.3 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和研究目标 | 第19-20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3.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20页 |
1.3.3 研究目标 | 第20页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1.5 新意之处和可行性分析 | 第22-24页 |
1.5.1 新意之处 | 第22页 |
1.5.2 可行性分析 | 第22-24页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 第24-44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24-26页 |
2.1.1 重庆市自然地理概况 | 第24-26页 |
2.1.2 重庆市社会经济概况 | 第26页 |
2.2 重庆市强对流天气灾害概况 | 第26-36页 |
2.2.1 重庆市强对流天气类型 | 第26-27页 |
2.2.2 重庆市强对流天气时空分布 | 第27-33页 |
2.2.3 重庆市强对流天气成因 | 第33-34页 |
2.2.4 重庆市强对流天气灾害 | 第34-36页 |
2.3 数据来源 | 第36-38页 |
2.4 研究方法 | 第38-44页 |
第3章 重庆市强对流天气灾害综合危险性模糊物元评价 | 第44-50页 |
3.1 强对流天气灾害综合危险性评价思路 | 第44-45页 |
3.2 强对流天气灾害综合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权重 | 第45页 |
3.3 强对流天气灾害综合危险性评价结果及其分析 | 第45-4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4章 重庆市强对流天气灾害承灾体综合脆弱性模糊物元评价 | 第50-66页 |
4.1 强对流天气灾害承灾体综合脆弱性评价思路与方法 | 第50-51页 |
4.1.1 强对流天气灾害承灾体综合脆弱性评价思路 | 第50-51页 |
4.1.2 评价单元 | 第51页 |
4.1.3 强对流天气灾害承灾体综合脆弱性评价方法 | 第51页 |
4.2 强对流天气灾害承灾体综合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权重 | 第51-55页 |
4.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第51页 |
4.2.2 强对流天气灾害承灾体综合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权重 | 第51-55页 |
4.3 强对流天气灾害承灾体综合脆弱性评价结果 | 第55-63页 |
4.3.1 强对流天气灾害承灾体物理暴露性评价结果分析 | 第55-57页 |
4.3.2 强对流天气灾害承灾体灾损敏感性评价结果分析 | 第57-58页 |
4.3.3 强对流天气灾害防灾减灾能力评价结果分析 | 第58-60页 |
4.3.4 强对流天气灾害承灾体综合脆弱性评价结果分析 | 第60-6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3-66页 |
第5章 重庆市强对流天气灾害综合风险模糊物元评价 | 第66-72页 |
5.1 强对流天气灾害综合风险评价思路与方法 | 第66页 |
5.2 强对流天气灾害综合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和权重 | 第66-68页 |
5.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第66页 |
5.2.2 强对流天气灾害综合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 第66-67页 |
5.2.3 强对流天气灾害综合风险评价指标权重 | 第67-68页 |
5.3 强对流天气灾害综合风险评价结果及其分析 | 第68-7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2-76页 |
6.1 主要工作与结论 | 第72-74页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致谢 | 第80-82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