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引言 | 第9-11页 |
第1章 临床资料和研究方法 | 第11-22页 |
1.1 临床资料 | 第11-15页 |
1.1.1 病例的来源 | 第11页 |
1.1.2 诊疗标准 | 第11页 |
1.1.3 病例标准 | 第11-13页 |
1.1.4 病例分组 | 第13-15页 |
1.2 研究方法 | 第15-22页 |
1.2.1 药物的制备 | 第15-16页 |
1.2.2 药物的使用 | 第16-17页 |
1.2.3 观察时间 | 第17页 |
1.2.4 并用疗法控制 | 第17-18页 |
1.2.5 不良事件及处理办法 | 第18页 |
1.2.6 观察设计 | 第18页 |
1.2.7 观察指标 | 第18-19页 |
1.2.8 疗效评价标准 | 第19-20页 |
1.2.9 统计处理 | 第20-22页 |
第2章 结果与分析 | 第22-28页 |
2.1 疼痛缓解程度比较 | 第22-23页 |
2.1.1 治疗前后组内自身比较 | 第22-23页 |
2.1.2 治疗后2组间疼痛评分比较 | 第23页 |
2.1.3 治疗后2组间疼痛缓解率比较 | 第23页 |
2.2 硫酸吗啡缓释片日均消耗量比较 | 第23-24页 |
2.3 免疫指标IGG,IGM,IGA比较 | 第24-26页 |
2.4 卡氏评分比较 | 第26页 |
2.5 副反应比较 | 第26-28页 |
2.5.1 副反应发生率比较 | 第26-27页 |
2.5.2 主要副反应-便秘伴随症状的积分比较 | 第27-28页 |
第3章 讨论 | 第28-45页 |
3.1 西医学对肺癌疼痛的研究概况 | 第28-32页 |
3.1.1 西医对肺癌疼痛的认识 | 第28页 |
3.1.2 肺癌疼痛的发生原因 | 第28-29页 |
3.1.3 肺癌疼痛的机理 | 第29页 |
3.1.4 肺癌疼痛的评估 | 第29-30页 |
3.1.5 肺癌疼痛的治疗 | 第30-32页 |
3.2 中医学对肺癌疼痛的研究概况 | 第32-37页 |
3.2.1 中医古代文献对肺癌疼痛的论述 | 第32-33页 |
3.2.2 古代医家对肺癌疼痛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33页 |
3.2.3 当代医家对肺癌疼痛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33-34页 |
3.2.4 肺癌疼痛的中医治疗 | 第34-37页 |
3.3 癌痛、阿片类镇痛药与免疫功能的关系 | 第37-40页 |
3.3.1 癌痛引起免疫低下 | 第37-38页 |
3.3.2 阿片类镇痛药治疗现状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 第38-39页 |
3.3.3 镇痛与免疫细胞 | 第39-40页 |
3.4 导师经验及消痞镇痛膏处方解析 | 第40-42页 |
3.5 疗效分析 | 第42-45页 |
3.5.1 疼痛缓解程度、硫酸吗啡缓释片日均消耗量及副反应 | 第42-43页 |
3.5.2 免疫指标 | 第43-44页 |
3.5.3 卡氏评分 | 第44-45页 |
第4章 结论展望 | 第45-46页 |
致谢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3页 |
附录A | 第53-57页 |
附录B | 第57-63页 |
附录:综述 | 第63-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3页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