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10-14页 |
前言 | 第14-26页 |
0.1 选题目的及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0.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 第15-23页 |
0.3 主要研究内容、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0.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0.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0.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第25-26页 |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26-35页 |
1.1 区域地理概况 | 第26-27页 |
1.2 构造演化特征 | 第27-30页 |
1.2.1 区域构造背景 | 第27页 |
1.2.2 构造演化阶段 | 第27-29页 |
1.2.3 构造单元划分 | 第29-30页 |
1.3 区域地层特征 | 第30-33页 |
1.4 研究区概况及存在问题 | 第33-35页 |
1.4.1 研究区概况 | 第33页 |
1.4.2 研究区存在问题 | 第33-35页 |
第二章 扶余油层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 | 第35-58页 |
2.1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基础 | 第35-37页 |
2.2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基准面旋回的识别 | 第37-43页 |
2.2.1 基准面旋回及界面特征 | 第37-40页 |
2.2.2 扶余油层基准面旋回界面的识别 | 第40-43页 |
2.3 扶余油层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 | 第43-51页 |
2.3.1 区域层序地层划分背景 | 第43-45页 |
2.3.2 扶余油层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及各级次基准面旋回特征 | 第45-51页 |
2.4 扶余油层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等时对比及格架建立 | 第51-54页 |
2.4.1 河流三角洲体系短期、超短期基准面旋回对比方法研究 | 第51-53页 |
2.4.2 扶余油层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建立 | 第53-54页 |
2.5 扶余油层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 | 第54-58页 |
第三章 扶余油层沉积微相及能量相研究 | 第58-78页 |
3.1 葡南油田扶余油层物源及沉积体系分析 | 第58-59页 |
3.2 扶余油层沉积微相及能量相特征及识别 | 第59-67页 |
3.2.1 沉积微相及能量相类型及特征 | 第59-62页 |
3.2.2 沉积微相及能量相的测井相特征及识别 | 第62-67页 |
3.3 扶余油层沉积微相及能量相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 第67-73页 |
3.3.1 扶余油层沉积微相及能量相垂向分布特征 | 第67-68页 |
3.3.2 高分辨率“点-线-面”能量相综合预测 | 第68-70页 |
3.3.3 扶余油层沉积微相及能量相平面分布特征 | 第70-73页 |
3.4 扶余油层沉积模式探讨 | 第73-78页 |
3.4.1 扶余油层沉积演化分析 | 第73-75页 |
3.4.2 扶余油层沉积模式要素分析 | 第75-76页 |
3.4.3 扶余油层沉积模式建立 | 第76-78页 |
第四章 扶余油层单砂体预测研究 | 第78-99页 |
4.1 扶余油层地震反射波组特征 | 第78-79页 |
4.2 受T2同相轴屏蔽砂体的识别 | 第79-89页 |
4.2.1 T2同相轴低频强反射形成机理及砂体反射特征分析 | 第79-83页 |
4.2.2 子波分解与重构技术识别受T2屏蔽的砂体 | 第83-87页 |
4.2.3 子波旁瓣压缩基础上的谱反演技术识别受T2屏蔽的砂体 | 第87-89页 |
4.3 扶余油层井震结合单砂体预测 | 第89-99页 |
4.3.1 地震属性预测砂体分布 | 第90-92页 |
4.3.2 井震联合反演预测单砂体分布 | 第92-94页 |
4.3.3 井震结合单砂体综合预测 | 第94-99页 |
第五章 扶余油层单砂体岩性类圈闭控藏研究 | 第99-123页 |
5.1 扶余油层油藏类型 | 第99-100页 |
5.2 区域及三级构造油气成藏条件分析 | 第100-104页 |
5.2.1 区域成藏条件分析 | 第100-102页 |
5.2.2 三级构造成藏条件分析 | 第102-104页 |
5.3 扶余油层油气分布特征及控制因素分析 | 第104-110页 |
5.3.1 扶余油层油气分布特征 | 第104-106页 |
5.3.2 沉积微相、能量相及储层物性控制储集条件 | 第106-108页 |
5.3.3 断裂为单砂体岩性类油藏提供运移通道及遮挡条件 | 第108-110页 |
5.3.4 构造趋势控制单砂体岩性类油藏分布 | 第110页 |
5.4 单砂体岩性类圈闭控藏模式研究 | 第110-119页 |
5.4.1 单砂体岩性类圈闭控藏模式剖析 | 第111-116页 |
5.4.2 单砂体岩性类圈闭主控因素及控藏模式研究 | 第116-119页 |
5.5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在单砂体岩性类油气藏预测中的应用 | 第119-123页 |
5.5.1 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为指导的单砂体岩性类油藏预测方法 | 第119-121页 |
5.5.2 扶余油层单砂体岩性类油藏有利区预测 | 第121-123页 |
第六章 精细储层刻画在水平井优选与设计中的应用 | 第123-144页 |
6.1 水平井技术在低渗透薄层开发中的应用现状及难点 | 第123-124页 |
6.2 水平井目标优选及精细刻画 | 第124-136页 |
6.2.1 水平井目标优选 | 第124-125页 |
6.2.2 水平井目标单砂体顶面构造精细刻画 | 第125-131页 |
6.2.3 水平井目标单砂体边界精细刻画 | 第131-132页 |
6.2.4 水平井目标单砂体内部构型精细刻画 | 第132-136页 |
6.3 水平井轨迹刻画及地质导向技术的应用 | 第136-143页 |
6.3.1 水平井轨迹刻画 | 第136-138页 |
6.3.2 地质导向技术在扶余油层的应用 | 第138-143页 |
6.4 水平井技术应用效果 | 第143-144页 |
结论 | 第144-145页 |
参考文献 | 第145-156页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156-158页 |
致谢 | 第158-1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