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0-11页 |
前言 | 第11-13页 |
1 实验材料 | 第13-15页 |
1.1 实验动物及瘤株 | 第13页 |
1.2 实验条件 | 第13页 |
1.3 实验用药 | 第13-14页 |
1.4 实验试剂 | 第14页 |
1.5 溶液配制 | 第14页 |
1.6 主要实验仪器 | 第14-15页 |
2 实验方法 | 第15-19页 |
2.1 动物模型制作 | 第15-16页 |
2.2 动物模型分组与给药 | 第16-17页 |
2.3 观测指标及检验方法 | 第17-18页 |
2.3.1 荷瘤小鼠生存期观察 | 第17页 |
2.3.2 肿瘤一般情况变化及肿瘤生长曲线 | 第17页 |
2.3.3 各组小鼠移植瘤重量及肿瘤抑制率 | 第17页 |
2.3.4 小鼠肝癌组织病理观察 | 第17-18页 |
2.3.5 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 | 第18页 |
2.4 统计学方法 | 第18-19页 |
3 实验结果 | 第19-29页 |
3.1 小鼠一般情况及生存期 | 第19-20页 |
3.2 小鼠肿瘤生长情况 | 第20-21页 |
3.3 各治疗组小鼠瘤重及抑瘤率 | 第21-23页 |
3.4 肝癌组织病理学变化 | 第23-25页 |
3.4.1 H.E染色观察 | 第23-25页 |
3.4.2 H.E染色结果 | 第25页 |
3.5 VEGF、IL-2和TNF-α水平 | 第25-29页 |
3.5.1 各组小鼠血清VEGF | 第25-26页 |
3.5.2各组小鼠血清IL-2 | 第26-28页 |
3.5.3 各组小鼠血清TNF-α | 第28-29页 |
4 讨论 | 第29-51页 |
4.1 西医对肝癌的认识 | 第29-37页 |
4.1.1 肝癌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 第29-32页 |
4.1.2 肝癌的治疗进展 | 第32-37页 |
4.2 中医对肝癌的认识 | 第37-41页 |
4.2.1 肝癌的中医溯源 | 第37-38页 |
4.2.2 病因病机 | 第38-40页 |
4.2.3 中医的分型治疗 | 第40-41页 |
4.3 本课题的立题依据 | 第41-42页 |
4.4 药物的选择及用法 | 第42页 |
4.5 中药黄芪的药理学研究现状 | 第42-44页 |
4.6 肝癌小鼠模型评价 | 第44-45页 |
4.7 关于VEGR、IL-2、TNF-α指标的选择 | 第45-49页 |
4.7.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 第46-47页 |
4.7.2 白细胞介素-2(IL-2)、肿瘤坏死因子TNF-α | 第47-49页 |
4.8 各治疗组疗效分析 | 第49-51页 |
结论 | 第51-52页 |
问题与展望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9页 |
附件 | 第59-65页 |
附件一:综述 | 第59-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
附件二: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