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2-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1.2 研究的意义 | 第14-15页 |
1.2.1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是促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迫切要求。 | 第14-15页 |
1.2.2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 第15页 |
1.2.3 发展循环农业是推进效益农业的客观要求。 | 第15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5-16页 |
2 生态循环农业的理论基础 | 第16-18页 |
2.1 生态循环农业的含义 | 第16-17页 |
2.2 生态循环农业的特征 | 第17-18页 |
2.2.1 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3R原则。 | 第17页 |
2.2.2 遵循废物优先的原则。 | 第17-18页 |
2.3 象山县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构建与示范技术路线 | 第18页 |
3 象山县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条件分析 | 第18-22页 |
3.1 象山县生态循环农业的基础条件 | 第18-21页 |
3.1.1 农业产业结构布局合理,区域化趋势更加明显。 | 第19页 |
3.1.2 农业投入品实现减量化,节约型农业得到发展。 | 第19页 |
3.1.3 种养循环模式创新发展,清洁化生产有序推进。 | 第19-20页 |
3.1.4 农业废弃物处理环保化,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 | 第20页 |
3.1.5 农产品质量进一步提升,标准化生产全面普及。 | 第20-21页 |
3.1.6 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产业实现可持续增长。 | 第21页 |
3.2 象山县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存在问题 | 第21-22页 |
3.2.1 农业发展受资源制约越来越明显。 | 第21页 |
3.2.2 农业环境污染不容乐观。 | 第21页 |
3.2.3 产品质量管理存在隐患。 | 第21-22页 |
3.2.4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投入机制不健全。 | 第22页 |
4 象山县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创新与示范 | 第22-35页 |
4.1 农牧结合循环农业模式 | 第22-24页 |
4.2 农渔结合型循环农业模式 | 第24-26页 |
4.3 农业废弃物产业化资源开发模式 | 第26-33页 |
4.3.1 “沼液-沼液浓缩有机肥-农作物”循环模式 | 第27-29页 |
4.3.2 “食用菌-菇渣发酵营养基质—水稻育苗”循环模式 | 第29-32页 |
4.3.3 “水产品加工下脚料-鱼蛋白有机液肥-农作物”循环模式 | 第32-33页 |
4.4 农田轮作高效循环农业模式 | 第33-35页 |
5 象山县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对策建议 | 第35-41页 |
5.1 构建并完善农业产业链,实施多元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 第35-36页 |
5.1.1 广泛推广多元立体农业模式 | 第35-36页 |
5.1.2 培育和打造生态链接及转换模式 | 第36页 |
5.1.3 建立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产业化模式 | 第36页 |
5.2 实施化肥和农药减量工程,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 | 第36-37页 |
5.2.1 实施沃土工程,提高土地利用率 | 第36-37页 |
5.2.2 实施绿色植保工程 | 第37页 |
5.3 实施三沼资源化工程,防治农业面源污染 | 第37-38页 |
5.3.1 创新“三沼”开发利用技术,加快产业化进程 | 第37页 |
5.3.2 强化农村能源节约 | 第37-38页 |
5.3.3 加强能源开发利用 | 第38页 |
5.4 推进农业设施改造提升,完善农业物质装备 | 第38-39页 |
5.4.1 加强农业设施改造提升 | 第38页 |
5.4.2 加快农业机械化 | 第38页 |
5.4.3 推进农业信息化和物联网技术 | 第38-39页 |
5.5 健全优化制度,强化政策扶持保障 | 第39-40页 |
5.5.1 优化激励政策 | 第39页 |
5.5.2 建立健全生态补偿制度 | 第39页 |
5.5.3 强化监管机制 | 第39-40页 |
5.6 创新技术,强化人才保障 | 第40-41页 |
5.6.1 加强科技创新 | 第40页 |
5.6.2 完善技术后续服务 | 第40页 |
5.6.3 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 | 第40-41页 |
6 象山县生态循环农业研究结果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