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6页 |
本章简介 | 第1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1页 |
1.2.1 刀具偏心模型 | 第14-16页 |
1.2.2 切削力建模 | 第16-19页 |
1.2.3 刀具磨损状态识别 | 第19-21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21-23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第23-25页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1.4.2 章节安排 | 第24-25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二章 考虑跳动的刀具轴线运动建模 | 第26-44页 |
本章简介 | 第26页 |
2.1 机床主轴运动与刀具安装误差建模 | 第26-37页 |
2.1.1 主轴旋转运动误差建模 | 第27-32页 |
2.1.2 刀具安装误差建模 | 第32-37页 |
2.2 刀具轴线运动模型参数标定 | 第37-39页 |
2.2.1 参数标定目标函数 | 第37-38页 |
2.2.2 测量数据的预处理 | 第38页 |
2.2.3 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刀具轴线相关参数标定 | 第38-39页 |
2.3 试验验证 | 第39-4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三章 基于刀具运动模型的瞬时未变形切屑厚度计算 | 第44-58页 |
本章简介 | 第44页 |
3.1 刀刃运动曲面建模 | 第44-50页 |
3.1.1 工件坐标系的定义 | 第44页 |
3.1.2 刀刃安装坐标系与刀刃安装参数的定义 | 第44-46页 |
3.1.3 刀刃螺旋上的微元的表达 | 第46页 |
3.1.4 刀刃运动曲面的数学表达 | 第46-47页 |
3.1.5 刀具偏心模型 | 第47-50页 |
3.2 瞬时未变形切屑厚度计算方法 | 第50-53页 |
3.2.1 基于刀具运动模型的瞬时未变形切屑厚度计算方法 | 第50-52页 |
3.2.2 最近距离点瞬时未变形切屑厚度计算方法 | 第52-53页 |
3.3 试验说明 | 第53-5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四章 基于刀具运动模型的切削力建模研究 | 第58-86页 |
本章简介 | 第58页 |
4.1 基于斜角切削模型的立铣刀切削力建模 | 第58-66页 |
4.1.1 斜角切削模型参考单位向量与相关角度定义 | 第58-62页 |
4.1.2 斜角切削模型参考单位向量变换关系分析 | 第62-63页 |
4.1.3 切削力系数的定义与表达 | 第63-66页 |
4.2 切削力系数与偏心参数标定 | 第66-76页 |
4.2.1 微元切削力相关坐标系定义 | 第67-69页 |
4.2.2 切削力系数的标定 | 第69-74页 |
4.2.3 偏心参数标定 | 第74-76页 |
4.3 基于刀具轴线运动模型的切削力计算与相关系数标定 | 第76-79页 |
4.3.1 基于刀具轴线运动模型的切削力计算 | 第76-78页 |
4.3.2 刀具安装径向误差参数以及刀刃安装参数标定 | 第78-79页 |
4.4 试验验证 | 第79-8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4-86页 |
第五章 基于切削力建模研究的刀具磨损状态识别 | 第86-106页 |
本章简介 | 第86页 |
5.1 前言 | 第86页 |
5.2 磨损刀具的切削力建模 | 第86-94页 |
5.2.1 铣削中刀具磨损现象与机理简述 | 第86-88页 |
5.2.2 基于弹塑性变形理论的刀具后刀面正应力与摩擦应力研究 | 第88-89页 |
5.2.3 基于刀具运动模型的后刀面磨损刀具的切削力建模 | 第89-90页 |
5.2.4 后刀面磨损区域应力分布 | 第90-94页 |
5.3 切削微元后刀面磨损系数标定 | 第94-97页 |
5.4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立铣刀后刀面磨损识别 | 第97-99页 |
5.4.1 支持向量机的基本理论 | 第97-99页 |
5.4.2 用于识别磨损状态的特征空间的建立 | 第99页 |
5.5 试验验证 | 第99-104页 |
5.5.1 试验目的与试验方法 | 第99-100页 |
5.5.2 试验条件 | 第100-101页 |
5.5.3 试验结果 | 第101-104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04-106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06-108页 |
6.1 工作总结 | 第106-107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107-108页 |
致谢 | 第108-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23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123-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