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分析化学论文

碳点的光学调控及其应用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40页
    1.1 荧光碳点的发展第14-15页
    1.2 荧光碳点的合成第15-17页
        1.2.1 激光消融法第15页
        1.2.2 化学消融法第15-16页
        1.2.3 电化学法第16页
        1.2.4 微波辐照法第16页
        1.2.5 水热/溶剂热法第16-17页
    1.3 碳点的结构表征第17-19页
        1.3.1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表征第17页
        1.3.2 X射线衍射(XRD)表征第17-18页
        1.3.3 拉曼(Raman)光谱表征第18-19页
        1.3.4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表征第19页
    1.4 碳点的性质和机理第19-26页
        1.4.1 碳点的光学性质第19-22页
        1.4.2 碳点的电致发光性质第22-23页
        1.4.3 碳点的化学发光性质第23-24页
        1.4.4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第24-25页
        1.4.5 碳点的上转换荧光性质第25页
        1.4.6 碳点的磷光性质第25-26页
    1.5 碳点的应用第26-36页
        1.5.1 碳点在成像方面的应用第26-29页
        1.5.2 碳点在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第29-30页
        1.5.3 碳点在传感方面的应用第30-31页
        1.5.4 碳点在催化领域的应用第31-32页
        1.5.5 碳点在杂化材料方面的应用第32-34页
        1.5.6 碳点在复合材料中的应用第34-36页
    1.6 本文设计思路第36-40页
第二章 多色荧光碳点的发光调控及应用第40-62页
    2.1 引言第40-42页
    2.2 实验部分第42-44页
        2.2.1 试剂与仪器第42页
        2.2.2 多色荧光碳点的合成第42-43页
        2.2.3 碳点和环氧树脂复合物的制备第43-44页
        2.2.4 LED器件制备第44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44-60页
        2.3.1 多色碳点的合成控制第44-46页
        2.3.2 多色碳点的结构表征第46-50页
        2.3.3 多色碳点的光学性质第50-52页
        2.3.4 多色碳点与聚合物的复合第52-56页
        2.3.5 多色碳点与环氧树脂复合物在LED封装上的应用第56-60页
    2.4 小结第60-62页
第三章 杂原子掺杂对碳点发光的影响第62-74页
    3.1 引言第62-63页
    3.2 实验部分第63-65页
        3.2.1 试剂和仪器第63页
        3.2.2 氮掺杂碳点的合成第63页
        3.2.3 硼,氮共掺杂碳点的合成第63-64页
        3.2.4 磷,氮共掺杂碳点的合成第64页
        3.2.5 硫,氮共掺杂碳点的合成第64页
        3.2.6 硒,氮共掺杂碳点的合成第64-65页
        3.2.7 硼,氮共掺杂碳点对葡萄糖的检测第65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65-73页
        3.3.1 杂原子掺杂碳点的结构表征第65-68页
        3.3.2 杂原子掺杂碳点的光学性质第68-72页
        3.3.3 硼,氮共掺杂碳点对葡萄糖的检测机理第72-73页
    3.4 小结第73-74页
第四章 硫、氮共掺杂红光碳点的合成及应用第74-92页
    4.1 前言第74-75页
    4.2 实验部分第75-77页
        4.2.1 试剂与仪器第75-76页
        4.2.2 红光碳点的合成第76页
        4.2.3 Fe~(3+)的检测第76页
        4.2.4 抗坏血酸的检测第76页
        4.2.5 红光碳点的载药第76-77页
        4.2.6 生物相容性测试第77页
        4.2.7 细胞成像第77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77-91页
        4.3.1 红光碳点的结构表征第77-80页
        4.3.2 红光碳点的光学性质第80-83页
        4.3.3 红光碳点对Fe~(3+)和抗坏血酸(AA)的检测第83-85页
        4.3.4 检测Fe~(3+)的机理第85-87页
        4.3.5 红光碳点在载药和生物成像方面的应用第87-91页
    4.4 小结第91-92页
第五章 具有光热效应的碳点的合成第92-102页
    5.1 前言第92-93页
    5.2 实验部分第93-94页
        5.2.1 试剂与仪器第93页
        5.2.2 具有光热性能碳点的合成第93页
        5.2.3 碳点的光热性能探究第93-94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94-100页
        5.3.1 碳点的结构表征第94-95页
        5.3.2 碳点的光学性质第95-96页
        5.3.3 碳点的光热性能第96-100页
    5.4 小结第100-102页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第102-106页
    6.1 全文小结第102-103页
    6.2 展望第103-106页
参考文献第106-118页
致谢第118-120页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20-121页

论文共12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微弱信号的高质量偏移成像方法研究及其应用
下一篇:几种纳米复合材料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