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2-25页 |
1.1 选题来源、依据及意义 | 第12-13页 |
1.1.1 选题来源 | 第12页 |
1.1.2 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3-20页 |
1.2.1 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之间的关系 | 第13-14页 |
1.2.2 裂变径迹热年代学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3 构造演化过程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2.4 塔西南坳陷构造与油气地质 | 第17-19页 |
1.2.5 存在问题 | 第19-20页 |
1.3 研究思路、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1.4 完成的工作量 | 第22页 |
1.5 主要认识与创新点 | 第22-25页 |
1.5.1 主要认识 | 第22-23页 |
1.5.2 创新点 | 第23-25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25-37页 |
2.1 构造背景 | 第25-26页 |
2.2 沉积地层 | 第26-36页 |
2.2.1 古生代地层 | 第27-31页 |
2.2.2 中生代地层 | 第31-34页 |
2.2.3 新生代地层 | 第34-36页 |
2.3 油气勘探概况 | 第36-37页 |
第三章 塔西南坳陷构造特征 | 第37-52页 |
3.1 褶皱特征 | 第37-39页 |
3.2 断裂特征 | 第39-46页 |
3.2.1 逆冲推覆构造 | 第42-43页 |
3.2.2 断裂转折褶皱 | 第43-44页 |
3.2.3 双重构造 | 第44-45页 |
3.2.4 三角带构造 | 第45-46页 |
3.3 不整合特征 | 第46-5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四章 中新生代构造事件期次及其响应 | 第52-77页 |
4.1 甫沙-克里阳地区的裂变径迹热年代学 | 第52-63页 |
4.1.1 裂变径迹热年代学简介 | 第52-53页 |
4.1.2 样品采集与测试过程 | 第53-54页 |
4.1.3 测试结果分析 | 第54-59页 |
4.1.4 热演化历史模拟 | 第59-63页 |
4.2 塔西南坳陷中新生代主要构造事件及其地质响应 | 第63-76页 |
4.2.1 晚三叠世-早侏罗世初 | 第64-66页 |
4.2.2 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初 | 第66-68页 |
4.2.3 晚白垩世-古新世晚期 | 第68-69页 |
4.2.4 渐新世中期-中新世中期 | 第69-73页 |
4.2.5 中新世晚期至今 | 第73-76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五章 中新生代构造变形与演化历史 | 第77-91页 |
5.1 平衡剖面简介 | 第77页 |
5.2 平衡剖面的编制 | 第77-81页 |
5.2.1 选取地质剖面 | 第77-78页 |
5.2.2 编制过程 | 第78-81页 |
5.3 塔西南坳陷中新生代构造演化 | 第81-9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0-91页 |
第六章 塔西南坳陷油气地质特征和成藏要素 | 第91-124页 |
6.1 烃源岩特征 | 第91-103页 |
6.1.1 烃源岩厚度 | 第91-93页 |
6.1.2 有机质丰度 | 第93-97页 |
6.1.3 有机质类型 | 第97-100页 |
6.1.4 有机质成熟度 | 第100-103页 |
6.2 储集层特征 | 第103-114页 |
6.2.1 沉积相与厚度特征 | 第103-104页 |
6.2.2 岩石学特征 | 第104-107页 |
6.2.3 孔喉特征 | 第107-108页 |
6.2.4 孔隙类型 | 第108-109页 |
6.2.5 成岩作用 | 第109-112页 |
6.2.6 孔隙演化 | 第112-114页 |
6.3 盖层特征 | 第114-117页 |
6.3.1 厚度特征 | 第114-115页 |
6.3.2 岩性特征 | 第115-117页 |
6.4 储盖组合特征 | 第117-118页 |
6.5 圈闭特征 | 第118-119页 |
6.6 输导体系特征 | 第119-120页 |
6.7 流体包裹体特征 | 第120-122页 |
6.7.1 岩相学特征 | 第121页 |
6.7.2 均一温度特征 | 第121-122页 |
6.8 本章小结 | 第122-124页 |
第七章 构造演化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 第124-136页 |
7.1 构造演化对油气成藏要素的控制作用 | 第124-130页 |
7.1.1 构造演化对烃源岩的影响 | 第124-126页 |
7.1.2 构造演化对储集层的影响 | 第126-127页 |
7.1.3 构造演化对盖层的影响 | 第127-128页 |
7.1.4 构造演化对圈闭的影响 | 第128-129页 |
7.1.5 构造演化对输导体系的影响 | 第129页 |
7.1.6 构造演化对成藏时间的影响 | 第129-130页 |
7.2 构造演化对油气成藏过程的控制作用 | 第130-134页 |
7.2.1 典型油气藏成藏过程剖析 | 第130-133页 |
7.2.2 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对油气成藏过程的控制作用 | 第133-134页 |
7.3 本章小结 | 第134-136页 |
结论与认识 | 第136-138页 |
参考文献 | 第138-14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48-149页 |
致谢 | 第149-1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