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哲学理论论文--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论文--人民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论文

解析肖恩·塞耶斯的马克思主义人性观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引言第9-17页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第9-11页
        1.1.1 选题背景第9-10页
        1.1.2 研究意义第10-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6页
        1.2.1 国内外关于马克思主义人性观的研究现状第11-13页
        1.2.2 国内外对肖恩·塞耶斯的马克思主义人性观研究现状第13-16页
    1.3 论文的创新之处第16-17页
第2章 对马克思主义人性观的历史考察第17-22页
    2.1 反本质主义与本质主义之争第17-18页
    2.2 马克思主义的道德图景:人类满足与自我实现第18页
    2.3 马克思主义人性观VS密尔人性观第18-20页
        2.3.1 马克思主义人性观第18-19页
        2.3.2 人满足的两种观念第19页
        2.3.3 批判密尔的功利主义人性观第19-20页
    2.4 人性是历史的产物第20-22页
第3章 马克思主义论人性的本质:社会生产者第22-28页
    3.1 工作即目的第22-24页
        3.1.1 对工作的需要第22-23页
        3.1.2 对异化劳动的辩证看待第23-24页
    3.2 工作与休闲:人性发展的二重奏第24-25页
        3.2.1 对休闲的需要第24-25页
    3.3 对高兹的批判第25-28页
        3.3.1 享乐主义人性观第25-26页
        3.3.2 批判高兹:自由王国是必然王国的补充与发展第26-28页
第4章 马克思主义人性观与社会的经济发展第28-36页
    4.1 市场经济与现代工业非人性论第28-30页
        4.1.1 市场经济的必然出现第28-29页
        4.1.2 现代工业的双重作用第29-30页
    4.2 对资本主义的辩证阐释第30-32页
        4.2.1 肯定资本主义的存在必要第30-31页
        4.2.2 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超越第31-32页
    4.3 马克思主义人性观的哲学基础第32-36页
        4.3.1 黑格尔辩证法思想第32-33页
        4.3.2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及发展第33-36页
第5章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道德价值第36-42页
    5.1 分析马克思主义的争论第36-37页
        5.1.1 分析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假设”第36-37页
    5.2 马克思主义既是社会理论又是评价方法第37-39页
        5.2.1 马克思主义是社会理论第37-38页
        5.2.2 马克思主义是评价方法第38-39页
    5.3 进步观念与道德自然主义第39-42页
        5.3.1 自然主义的谬误第39页
        5.3.2 道德价值与发展进步第39-40页
        5.3.3 人类道德发展的理想第40-42页
第6章 评价塞耶斯对马克思主义人性观的解读第42-47页
    6.1 关于塞耶斯解读的评价第42-43页
        6.1.1 对塞耶斯的理解的肯定与否定第42-43页
        6.1.2 对马克思主义人性观的辩护与发展第43页
    6.2 后工业时代丰富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第43-47页
        6.2.1 现代化的问题第43-45页
        6.2.2 如何丰富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第45-47页
第7章 结语第47-48页
致谢第48-49页
参考文献第49-51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51页

论文共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宋代书画屏风研究
下一篇:韩非与秦朝政治关系新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