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45页 |
1.1 引言 | 第11-12页 |
1.2 水系离子电池的发展和面临的问题 | 第12-23页 |
1.2.1 概述 | 第12-15页 |
1.2.2 电极材料的选择 | 第15-16页 |
1.2.3 集流体的腐蚀 | 第16-19页 |
1.2.4 析氢析氧反应 | 第19页 |
1.2.5 电极电解液界面及副反应 | 第19-23页 |
1.3 电解液对电池性能的影响 | 第23-29页 |
1.3.1 不同电解质影响离子的脱嵌 | 第23-25页 |
1.3.2 电解液浓度与电极电解液界面的形成 | 第25-29页 |
1.4 提高电池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 | 第29-33页 |
1.4.1 高比容量有机材料 | 第29-30页 |
1.4.2 电解液添加剂 | 第30-33页 |
1.4.3 金属锌负极混合离子电池 | 第33页 |
1.4.4 高浓度电解液拓宽电化学稳定窗口 | 第33页 |
1.5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33-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45页 |
第2章 NaMnO_2-NaTi_2(PO_4)_3混合体系钠离子电池及其电化学性能 | 第45-61页 |
2.1 引言 | 第45-46页 |
2.2 实验内容 | 第46-48页 |
2.2.1 电极材料合成 | 第46-47页 |
2.2.2 材料表征 | 第47页 |
2.2.3 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47-48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48-55页 |
2.3.1 正极材料结构和形貌表征 | 第48页 |
2.3.2 正极材料电化学性能 | 第48-50页 |
2.3.3 磷酸钛钠负极材料结构和形貌研究 | 第50-51页 |
2.3.4 磷酸钛钠负极材料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51-52页 |
2.3.5 全电池组装和性能测试 | 第52-5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第3章 表面活性剂添加电解液中拓宽水系电池电化学窗口 | 第61-81页 |
3.1 引言 | 第61-62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62-63页 |
3.2.1 电极材料合成 | 第62页 |
3.2.2 结构表征 | 第62-63页 |
3.2.3 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63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63-74页 |
3.3.1 正极材料材料结构和形貌表征 | 第63-64页 |
3.3.2 电解液电化学窗口 | 第64-65页 |
3.3.3 正极材料电化学性能 | 第65-66页 |
3.3.4 全电池组装和性能测试 | 第66-7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1页 |
第4章 高浓度电解液和钝化膜保护集流体共同打造高工作电压和能量密度水系钠离子电池 | 第81-95页 |
4.1 引言 | 第81-83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83-84页 |
4.2.1 材料合成 | 第83页 |
4.2.2 结构表征 | 第83页 |
4.2.3 电化学性能检测 | 第83-84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84-89页 |
4.3.1 铝箔的处理和析氢电位分析 | 第84-86页 |
4.3.2 电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 第86-88页 |
4.3.2.1 二硫化钛负极材料钠离子脱嵌性能 | 第86-87页 |
4.3.2.2 普鲁士蓝正极材料钠离子脱嵌性能 | 第87-88页 |
4.3.3 全电池性能 | 第88-8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9-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5页 |
第5章 水系钠离子电池的放大实验 | 第95-103页 |
5.1 引言 | 第95-96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96-98页 |
5.2.1 正极材料合成: | 第96页 |
5.2.2 负极材料合成 | 第96-97页 |
5.2.3 电池组装 | 第97-98页 |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98-10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0-103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第103-105页 |
致谢 | 第105-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