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一般工业技术论文--工程材料学论文--特种结构材料论文

光激活纳米递送系统用于肿瘤光动力和基因联合治疗

中文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9页
    1.1 基因治疗第12页
    1.2 基因递送屏障第12-13页
    1.3 阳离子聚合物载体第13-18页
        1.3.1 聚乙烯亚胺(PEI)第14-15页
        1.3.2 聚β-氨基酯(PBAE)第15页
        1.3.3 聚酰胺胺(PAA)第15-16页
        1.3.4 树枝状大分子(PAMAM)第16-17页
        1.3.5 聚多肽第17-18页
    1.4 刺激响应性载体第18-21页
        1.4.1 酸敏感载体第18页
        1.4.2 还原敏感载体第18-19页
        1.4.3 ROS敏感载体第19-20页
        1.4.4 光敏感载体第20-21页
    1.5 光动力治疗第21页
    1.6 论文选题依据与研究内容第21-22页
    参考文献第22-29页
第二章 红光介导的程序化基因递送与光动力治疗协同抗癌第29-70页
    2.1 引言第29-31页
    2.2 实验原料和方法第31-40页
        2.2.1 实验材料、细胞和动物第31-32页
        2.2.2 实验仪器第32页
        2.2.3 聚合物的合成与表征第32-35页
        2.2.4 ROS响应性聚合物降解第35页
        2.2.5 复合物的制备与表征第35-36页
        2.2.6 ROS敏感性基因释放第36-37页
        2.2.7 体外、体内基因转染第37页
        2.2.8 细胞动力学第37-38页
        2.2.9 内涵体逃逸和胞内基因释放第38页
        2.2.10 细胞毒性第38-39页
        2.2.11 光介导的体外抗肿瘤作用第39页
        2.2.12 光介导的体内抑瘤作用第39页
        2.2.13 光增强的p53蛋白表达第39-40页
        2.2.14 统计学分析第40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40-62页
        2.3.1 TK-PEI、HAP的合成与表征第40-44页
        2.3.2 TK-PEI/HAP/DNA复合物的制备与表征第44-46页
        2.3.3 光触发的、ROS响应性DNA释放第46-49页
        2.3.4 光敏剂对DNA的光化学损伤第49-50页
        2.3.5 光促进的体外和体内基因转染第50-52页
        2.3.6 细胞内吞机制第52-53页
        2.3.7 光触发的溶酶体逃逸和胞内DNA释放第53-57页
        2.3.8 细胞毒性第57-58页
        2.3.9 体外抗肿瘤作用第58-59页
        2.3.10 体内抑瘤作用第59-62页
    2.4 小结第62页
    参考文献第62-70页
第三章 基于光控siRNA递送的肿瘤能量代谢调节用于增强光动力治疗和协同抗肿瘤第70-96页
    3.1 引言第70-71页
    3.2 实验原料和方法第71-78页
        3.2.1 实验材料、细胞和动物第71-73页
        3.2.2 实验仪器第73页
        3.2.3 聚合物的合成与表征第73-74页
        3.2.4 HAP/TK-PAA/siRNA复合物的制备和表征第74-75页
        3.2.5 ROS/光敏感的siRNA释放第75页
        3.2.6 体外基因沉默第75-76页
        3.2.7 体外协同抗肿瘤第76页
        3.2.8 ATP水平和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第76-77页
        3.2.9 生物分布第77页
        3.2.10 体内抑瘤作用第77页
        3.2.11 体内基因沉默和蛋白表达第77-78页
        3.2.12 统计学分析第78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78-90页
        3.3.1 TK-PAA和HAP的合成与表征第78-79页
        3.3.2 HAP/TK-PAA/siRNA三元复合物的制备和表征第79-80页
        3.3.3 ROS/光敏感性释放第80-82页
        3.3.4 体外基因沉默第82-83页
        3.3.5 体外协同抗肿瘤第83-84页
        3.3.6 分子机制第84-86页
        3.3.7 组织分布第86-88页
        3.3.8 体内抑瘤第88-89页
        3.3.9 体内基因沉默及蛋白水平变化第89-90页
    3.4 小结第90-91页
    参考文献第91-96页
第四章 总结和展望第96-98页
    4.1 总结第96-97页
    4.2 展望第97-98页
攻读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待发表成果第98-99页
致谢第99-101页

论文共10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磁共振技术预测原发性肝癌微波消融治疗疗效的临床初探
下一篇:AGEs通过JAK2/STAT3信号通路诱导结肠癌SW480细胞增殖、侵袭及上皮间质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