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交通运输经济论文--旅游经济论文--中国旅游事业论文--地方旅游事业论文

基于地域性景观再生的旅游资源开发研究--以合川文峰古街为例

中文摘要第3-4页
英文摘要第4-5页
1 绪论第9-15页
    1.1 选题背景第9页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第9-12页
        1.2.1 国外研究第9-11页
        1.2.2 国内研究第11-12页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第12-13页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3-14页
    1.5 论文研究的指导思想第14-15页
2 地域性景观与旅游资源相关理论阐述第15-19页
    2.1 地域性景观内涵第15页
        2.1.1 地域第15页
        2.1.2 地域性第15页
        2.1.3 地域性的基本特征第15页
        2.1.4 地域性景观第15页
        2.1.5 地域性景观生态要素第15页
    2.2 地域性景观的外延第15-16页
        2.2.1 地域性景观建筑第15-16页
        2.2.2 地域性风景园林第16页
    2.3 地域性景观价值第16页
    2.4 地域性景观再生第16-17页
        2.4.1 地域性景观设计再生中的文脉设计第17页
        2.4.2 地域性景观设计再生中的生态设计第17页
        2.4.3 地域性景观设计再生中节约自然资本第17页
    2.5 旅游资源概述第17-19页
3 合川文峰古街地域性旅游资源开发分析第19-42页
    3.1 文峰古街地域性旅游资源第19-27页
        3.1.1 文峰古街的区位分析第19-20页
        3.1.2 文峰古街地域性人文底蕴分析第20-22页
        3.1.3 文峰古街在钓鱼城文化形成过程中的作用第22-26页
        3.1.4 “文峰古街”在合川城市开发中的意义第26-27页
    3.2 文峰古街地域性景观再生的必要性第27-29页
        3.2.1 文峰古街地域文化与旅游开发的关系第27页
        3.2.2 地域性历史文化对旅游开发的支持第27页
        3.2.3 旅游开发对地域文化的相互作用第27-28页
        3.2.4 有利于“文峰古街”地域文化内涵传承第28-29页
        3.2.5 古街复建中旅游开发与商业开发的互动第29页
    3.3 文峰古街项目分析第29-31页
    3.4 文峰古街项目开发优劣势分析第31-33页
        3.4.1 文峰古街开发不利因素第31-32页
        3.4.2 文峰古街开发有利因素第32-33页
    3.5 文峰古街地域性旅游资源开发效果分析第33-38页
        3.5.1 对传统建筑形式的表达第33-35页
        3.5.2 对地域建筑文化的表达第35-36页
        3.5.3 对合川本土文化的表达第36页
        3.5.4 对传统商业文化的表达第36-37页
        3.5.5 对饮食文化资源的表达第37-38页
    3.6 文峰古街对地域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第38-42页
        3.6.1 文峰古街对现代建筑科技和建筑材料的采用第38页
        3.6.2 文峰古街兼顾了文化传承与商业功能第38-39页
        3.6.3 文峰古街加强了与钓鱼城的关系第39-40页
        3.6.4 文峰古街对合川旅游资源整合第40-42页
4 文峰古街地域性景观再生应遵循的原则第42-53页
    4.1 地域性符号在地域性景观再生中的表达第42-45页
    4.2 现代科学建筑技术对地域性景观营造的影响第45-47页
        4.2.1 传统建筑技术的合理运用第46页
        4.2.2 现代科学技术的两面性第46-47页
    4.3 现代建筑材料在地域性景观中的运用第47-48页
    4.4 传统建筑文化传承与保护的误区第48-49页
        4.4.1 形式成分过多第48页
        4.4.2 模仿成风第48页
        4.4.3 缺乏对地域文化的尊重第48页
        4.4.4 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地域主义第48-49页
    4.5 地域性景观再生的方法和表述第49-53页
        4.5.1 地域性景观再生的方法第49-50页
        4.5.2 文峰古街地域性景观再生的表述第50-53页
5 展望与结论第53-56页
致谢第56-57页
参考文献第57-58页

论文共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牛组织及食品包材中全氟烷基类化合物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的检测方法的建立
下一篇:基于OFC模型的地震网络及能量分布规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