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19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4-1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2 研究内容及框架 | 第15-17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2.2 研究框架 | 第16-17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4 论文创新点 | 第18-19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 第19-26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9-21页 |
2.1.1 绿色经济和绿色发展 | 第19-20页 |
2.1.2 工业绿色发展 | 第20页 |
2.1.3 工业绿色发展成熟度 | 第20-21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1-23页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1-22页 |
2.2.2 循环经济理论 | 第22-23页 |
2.3 工业绿色发展相关研究综述 | 第23-25页 |
2.3.1 工业绿色发展评价研究综述 | 第23-24页 |
2.3.2 工业绿色发展空间特征研究综述 | 第24-25页 |
2.4 研究述评 | 第25-26页 |
第三章 区域工业绿色发展成熟度影响要素分析 | 第26-32页 |
3.1 区域工业绿色发展成熟度的影响要素 | 第26-29页 |
3.1.1 工业经济要素 | 第26-27页 |
3.1.2 工业能源要素 | 第27页 |
3.1.3 工业环境要素 | 第27页 |
3.1.4 工业创新要素 | 第27-28页 |
3.1.5 要素间协调作用分析 | 第28-29页 |
3.2 区域工业绿色发展成熟度评价体系构建 | 第29-32页 |
3.2.1 指标体系构建思路 | 第29-30页 |
3.2.2 指标体系框架 | 第30-32页 |
第四章 区域工业绿色发展成熟度动态评价及其空间特征研究的模型构建 | 第32-41页 |
4.1 评价模型构建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 第32-33页 |
4.2 工业绿色发展成熟度评价模型 | 第33-37页 |
4.2.1 基于熵值修正G1法的指标赋权 | 第33-34页 |
4.2.2 基于距离协调度改进模型的成熟度评价 | 第34-37页 |
4.3 工业绿色发展成熟度空间特征研究模型 | 第37-41页 |
4.3.1 基于变异系数和锡尔指数的空间差异分析模型 | 第37-38页 |
4.3.2 基于引力改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的空间关联分析模型 | 第38-41页 |
第五章 长江经济带工业绿色发展成熟度动态评价及其空间特征的实证研究 | 第41-68页 |
5.1 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 | 第41页 |
5.2 长江经济带工业绿色发展现状 | 第41-50页 |
5.2.1 工业经济发展现状 | 第41-44页 |
5.2.2 工业能源消耗情况 | 第44-46页 |
5.2.3 工业环境污染情况 | 第46-48页 |
5.2.4 工业科技创新现状 | 第48-50页 |
5.3 长江经济带工业绿色发展成熟度评价 | 第50-57页 |
5.3.1 指标赋权 | 第50-52页 |
5.3.2 成熟度指数测算 | 第52-56页 |
5.3.3 评价结果 | 第56-57页 |
5.4 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工业绿色发展成熟度的空间特征分析 | 第57-65页 |
5.4.1 空间差异分析 | 第57-60页 |
5.4.2 空间关联分析 | 第60-64页 |
5.4.3 研究结果 | 第64-65页 |
5.5 对策建议 | 第65-68页 |
5.5.1 工业绿色发展成熟度影响要素层面的对策建议 | 第65-66页 |
5.5.2 工业绿色发展成熟度区域发展层面的对策建议 | 第66-6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8-70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68-69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76-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