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7-11页 |
1.1 兰州重金属污染现状 | 第7页 |
1.2 汞元素自然形态及危害 | 第7-8页 |
1.3 国内汞污染以及汞的危害 | 第8-9页 |
1.4 污染物治理 | 第9-10页 |
1.5 微生物还原汞 | 第10页 |
1.6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1-19页 |
2.1 土壤样品的采集 | 第11-12页 |
2.2 汞抗性菌的筛选 | 第12页 |
2.3 Lzu-02菌株的鉴定 | 第12-14页 |
2.3.1 革兰氏染色法 | 第12-13页 |
2.3.2 16s rRNA基因提取 | 第13页 |
2.3.3 16S rRNA基因鉴定 | 第13-14页 |
2.3.4 Vitek鉴定 | 第14页 |
2.4 最适温度以及pH的测定 | 第14-15页 |
2.5 汞还原的测定 | 第15页 |
2.6 菌体对汞(Ⅱ)还原的测定 | 第15页 |
2.7 汞还原机制的探索 | 第15-16页 |
2.8 铬,汞,砷对Lzu-02菌株的最小抑制浓度 | 第16页 |
2.9 总RNA的提取 | 第16页 |
2.10 实时定量PCR | 第16-17页 |
2.11 数据统计分析 | 第17-19页 |
第三章 结果 | 第19-29页 |
3.1 汞(Ⅱ)抗性菌株的筛选 | 第19页 |
3.2 16S rRNA的测序分析和表型鉴定 | 第19-21页 |
3.3 测定Lzu-02的最适生长温度和pH值 | 第21-22页 |
3.4 Lzu-02对汞(Ⅱ)的还原 | 第22-24页 |
3.4.1 Lzu-02生长曲线及汞(Ⅱ)还原曲线的测定 | 第22-23页 |
3.4.2 Lzu-02通过胞内途径还原汞(Ⅱ) | 第23-24页 |
3.5 Lzu-02对砷和铬的抗性 | 第24-25页 |
3.6 汞(Ⅱ)还原相关基因的鉴定以及定量分析 | 第25-29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29-33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33-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40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40-41页 |
致谢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