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引言 | 第8-9页 |
一、 运动员受教育权的涵义 | 第9-14页 |
(一) 受教育权的涵义 | 第9-10页 |
1. 受教育权的概念 | 第9页 |
2. 受教育权的内容 | 第9-10页 |
3. 受教育权的权利属性 | 第10页 |
(二) 运动员受教育权实现的模式 | 第10-12页 |
1. 新中国初期运动员受教育权实现的模式 | 第10-11页 |
2. 改革开放后运动员受教育权实现的模式 | 第11页 |
3. 现行运动员受教育权实现的模式 | 第11-12页 |
(三) 运动员受教育的特点 | 第12-14页 |
1. 教育过程完整程度不同 | 第12页 |
2. 文化教育标准不同 | 第12-13页 |
3. 教育关注点不同 | 第13-14页 |
二、 运动员受教育权保障的缺失 | 第14-19页 |
(一) 运动员的培养模式背离了基本的教育理念 | 第14页 |
(二) 运动员缺乏必要的教育设施,教学质量低 | 第14-15页 |
(三) 运动员义务教育不完整 | 第15-16页 |
(四) 运动员受教育机会的不公平 | 第16-19页 |
1. 学前教育的缺失 | 第16-17页 |
2. 中等教育的尴尬 | 第17页 |
3. 高等教育的不公平 | 第17-19页 |
三、 运动员受教育权保障缺失产生的后果 | 第19-22页 |
(一) 运动员退役后就业、生存难 | 第19页 |
(二) 运动员职业发展的消极态度可能缩减运动员数量 | 第19-20页 |
(三) 影响竞技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 第20页 |
(四) 影响运动员健全人格的形成 | 第20-22页 |
四、 我国运动员受教育权保障缺失的主要原因 | 第22-29页 |
(一) 运动员受教育权立法的不完备 | 第22-24页 |
1. 关于运动员的立法针对性差、层次低 | 第22-23页 |
2. 相关立法较为原则,难以实际操作,缺乏问责机制,难以落到实处 | 第23-24页 |
3. 立法的倾向性明显,权益受保护主体不具普适性 | 第24页 |
(二) 运动员受教育权的执行和法律监督的不力 | 第24-25页 |
(三) 运动员群体的特殊性,学训矛盾的现实存在 | 第25页 |
(四) 运动员缺乏对受教育权的自我保护意识 | 第25-26页 |
(五) 运动员受教育权的救济途径不畅 | 第26-29页 |
五、 完善运动员受教育权法律保障的对策 | 第29-35页 |
(一) 健全运动员文化教育法制 | 第29-30页 |
(二) 用法律保障运动员教育经费的投入 | 第30页 |
(三) 分工合作,共担运动员教育的责任 | 第30-31页 |
(四) 形成符合运动员群体特殊要求的教学方式和手段 | 第31-33页 |
(五) 增强运动员对受教育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 第33页 |
(六) 完善运动员受教育权的法律救济途径 | 第33-35页 |
小结 | 第35-36页 |
致谢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