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名制的法理学分析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页 |
引言 | 第7-9页 |
1 实名制的概述 | 第9-17页 |
1.1 实名制的内涵 | 第9页 |
1.2 实名制的发展历程 | 第9-11页 |
1.3 我国各类实名制的实施现状 | 第11-14页 |
1.3.1 现实社会 | 第11-13页 |
1.3.2 网络社会 | 第13-14页 |
1.4 我国实名制存在的问题 | 第14-17页 |
1.4.1 合宪性合法性受到质疑 | 第14页 |
1.4.2 成本过高效益不明显 | 第14-15页 |
1.4.3 有助于政府部门懒政思维的形成 | 第15页 |
1.4.4 个人信息安全难以保障 | 第15-17页 |
2 实名制困境的法理之 | 第17-27页 |
2.1 自由与秩序的价值冲突 | 第17-20页 |
2.1.1 法的自由价值和秩序价值的内涵 | 第17-18页 |
2.1.2 自由与秩序的价值冲突 | 第18页 |
2.1.3 实名制对公民自由的限制 | 第18-20页 |
2.2 公权与私权的博弈 | 第20-23页 |
2.2.1 公权力与私权利的关系 | 第20-21页 |
2.2.2 公权力对私权利的边界 | 第21-22页 |
2.2.3 实名制对私权的限制 | 第22-23页 |
2.3 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之平衡 | 第23-27页 |
2.3.1 公共利益的内涵 | 第23-24页 |
2.3.2 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 | 第24-25页 |
2.3.3 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平衡 | 第25-27页 |
3 实名制的制度构建及配套制度的完善 | 第27-37页 |
3.1 制定实名制的原则与标准 | 第27-29页 |
3.1.1 合宪性合法性原则 | 第27页 |
3.1.2 比例原则 | 第27-28页 |
3.1.3 成本与效益的考量 | 第28页 |
3.1.4 科学化与人本化相结合 | 第28-29页 |
3.2 实名制适用的范围 | 第29-31页 |
3.2.1 现实社会 | 第29-30页 |
3.2.2 网络社会 | 第30-31页 |
3.3 完善实名制的制定程序 | 第31-33页 |
3.3.1 听证制度 | 第31-32页 |
3.3.2 说明理由制度 | 第32-33页 |
3.4 实名制配套制度的完善 | 第33-37页 |
3.4.1 完善个人信息保护机制 | 第33-34页 |
3.4.2 建立同步的监管制度 | 第34-35页 |
3.4.3 完善身份证的管理制度 | 第35页 |
3.4.4 我国公民基本权利保障制度的完善 | 第35-37页 |
结语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
致谢 | 第40-41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