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理论论文

论法的社会适应性--以刑法修改为视角

摘要第2-4页
abstract第4-6页
导言第10-18页
    一、问题的提出第10页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第10-11页
    三、文献综述第11-15页
    四、研究方法第15页
    五、论文结构第15-16页
    六、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第16-18页
第一章 法律变动的实证性考察——以刑法为例第18-28页
    第一节 选择刑法作为个案分析的理据第18-19页
    第二节 刑法修改的实证性考察第19-24页
        一、1979年刑法典颁布之前的刑法立法回顾第20-21页
        二、1979年刑法典的制定及其局部补充修改第21-22页
        三、1997年刑法典的公布及其后的刑法立法第22-24页
    第三节 经济犯罪在刑事立法中的变动分析第24-26页
        一、经济犯罪在刑事立法中的总体变化趋势第24-25页
        二、经济发展与经济犯罪的立法变化第25-26页
    第四节 对历次刑法修改的评价第26-28页
        一、刑法修改的意义第26-27页
        二、刑法修改引发的法的适应性问题第27-28页
第二章 法的适应性理论——刑法修改引发的法理学思考第28-42页
    第一节 法与社会变迁第28-30页
        一、法对社会变迁的反应第28-29页
        二、法对社会变迁的推进第29-30页
    第二节 法的社会适应性理论分析第30-36页
        一、法的适应性观理论的内涵第30-31页
        二、法的适应性应有之义:法的变动性第31-32页
        三、法律变动的原因第32-35页
        四、法保持适应性的必要性第35-36页
    第三节 法的适应性的理论调适第36-42页
        一、调适法的适应性的权威路线第36-37页
        二、调适法的适应性的哲学路线第37-39页
        三、调适法的适应性的历史路线第39-40页
        四、调适法的适应性的法社会学路线第40-42页
第三章 从刑法修改看我国法律的社会适应性第42-51页
    第一节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的法学透视第42-44页
        一、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第42-43页
        二、社会变迁中的法律变化第43-44页
    第二节 影响刑法修改的因素第44-48页
        一、刑法自身的性质影响刑法修改第44-45页
        二、刑事政策对刑法变动的影响第45-47页
        三、经济发展对法律修改的推动第47-48页
    第三节 从刑法修改看我国法律适应社会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第48-51页
        一、法的稳定性与变化性的失衡第48-49页
        二、对于法律功能的认识偏差第49-50页
        三、法律变化过程中对目的理想要素的缺失第50-51页
第四章 提高法的适应性的应然性诉求第51-65页
    第一节 调适法的适应性的域外经验第51-54页
        一、普通法法系的适应性机制第51-53页
        二、民法法系的适应性机制第53-54页
    第二节 立法机制的适应性第54-57页
        一、通过法律制定调适刑法变动性第54-56页
        二、通过立法理念调适刑法变动性第56-57页
        三、通过立法技术调适刑法变动性第57页
    第三节 司法机制的适应性第57-61页
        一、通过刑事裁量调适刑法变动性第58-59页
        二、通过法律解释调适刑法变动性第59页
        三、通过案例指导制度调适刑法变动性第59-61页
    第四节 对提高我国法的社会适应性的几点建议第61-65页
        一、坚持法律正义和秩序的价值第61-62页
        二、重视衡平原则的现实意义第62-63页
        三、破除法律的工具主义倾向第63-65页
结语第65-66页
参考文献第66-72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72-73页
后记第73-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禁锢”研究
下一篇:群体性事件的防范及处置--以浙江瑞安群体性事件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