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结晶氨法捕碳工艺研究与能效优化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3页 |
1.1.1 温室效应与CO_2排放关系 | 第10-11页 |
1.1.2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 | 第11页 |
1.1.3 电站烟气CO_2的捕集方法 | 第11-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1.2.1 反应机理与动力学研究 | 第14页 |
1.2.2 吸收和再生的实验研究 | 第14-15页 |
1.2.3 氨法脱碳的工艺和模拟研究 | 第15-17页 |
1.2.4 存在的问题 | 第17页 |
1.2.5 改进与优化研究 | 第17-18页 |
1.3 课题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第2章 新型氨法脱碳工艺 | 第20-47页 |
2.1 传统工艺模型 | 第20-26页 |
2.1.1 反应原理 | 第20-21页 |
2.1.2 传统工艺 | 第21-26页 |
2.2 新工艺模型 | 第26-28页 |
2.2.1 新工艺模型的选择 | 第26-27页 |
2.2.2 新工艺模拟流程 | 第27-28页 |
2.3 流程规定 | 第28-35页 |
2.3.1 研究目标 | 第28页 |
2.3.2 模拟烟气的选择 | 第28-29页 |
2.3.3 模型的系统假设 | 第29页 |
2.3.4 两种模型的组分规定 | 第29-30页 |
2.3.5 模型物性方法规定 | 第30-31页 |
2.3.6 模型化学反应规定 | 第31-32页 |
2.3.7 模型物流规定 | 第32页 |
2.3.8 模型模块规定 | 第32-35页 |
2.4 吸收部分模拟 | 第35-39页 |
2.4.1 吸收流程的特点 | 第35页 |
2.4.2 吸收过程的研究目的 | 第35页 |
2.4.3 模型验证 | 第35-37页 |
2.4.4 新工艺对CO_2吸收过程的优化 | 第37-39页 |
2.5 吸收结晶规律的实验研究 | 第39-44页 |
2.5.1 实验目的 | 第39-40页 |
2.5.2 实验方法和实验步骤 | 第40-41页 |
2.5.3 实验结果分析 | 第41-44页 |
2.6 再生部分模拟 | 第44-46页 |
2.6.1 再生流程的特点 | 第44页 |
2.6.2 两种模型再生过程的规定设置 | 第44页 |
2.6.3 新工艺对CO_2再生过程的优化 | 第44-46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3章 不含捕碳系统的电厂蒸汽循环模拟 | 第47-57页 |
3.1 电厂蒸汽循环 | 第47-49页 |
3.1.1 火电厂蒸汽循环介绍 | 第47-48页 |
3.1.2 蒸汽循环与CO_2脱除 | 第48-49页 |
3.1.3 蒸汽循环模拟的研究现状 | 第49页 |
3.2 蒸汽循环的设计规定 | 第49-52页 |
3.2.1 蒸汽循环所采用的模型 | 第50页 |
3.2.2 模拟采用的物性方法 | 第50-51页 |
3.2.3 模拟的物流规定 | 第51页 |
3.2.4 模块规定 | 第51-52页 |
3.3 蒸汽循环模型的验证 | 第52-56页 |
3.3.1 验证物流的温度、压力和流率 | 第52-53页 |
3.3.2 验证不同负荷时的物流和功流 | 第53-55页 |
3.3.3 热耗验证 | 第55-5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4章 强化结晶氨法脱碳新工艺的热耗分析 | 第57-66页 |
4.1 氨法捕碳系统再生热耗来源的选择 | 第57-58页 |
4.2 两种脱碳系统与电厂整合的实现 | 第58-61页 |
4.2.1 氨法捕碳系统与电厂的整合方案 | 第58页 |
4.2.2 各蒸汽点位置焓值 | 第58-59页 |
4.2.3 蒸汽抽汽点与回注点的选择 | 第59-60页 |
4.2.4 两种工艺与蒸汽循环模型的整合 | 第60-61页 |
4.3 两种工艺热耗分析及其对电厂发电量的影响 | 第61-64页 |
4.4 吸收塔压力对吸收效果影响 | 第64-6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