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23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10-22页 |
| 1.1.1 引言 | 第10页 |
| 1.1.2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建立 | 第10-12页 |
| 1.1.3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类型 | 第12页 |
| 1.1.4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评价 | 第12-13页 |
| 1.1.5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意义 | 第13-14页 |
| 1.1.6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形成机制 | 第14-17页 |
| 1.1.7 影响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因素 | 第17-21页 |
| 1.1.8 促进侧支循环的方法 | 第21-22页 |
| 1.2 研究目的 | 第22页 |
| 1.3 研究意义 | 第22-23页 |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3-27页 |
| 2.1 研究对象 | 第23-24页 |
| 2.1.1 研究对象入选标准 | 第23页 |
| 2.1.2 研究对象排除标准 | 第23页 |
| 2.1.3 研究对象分组情况 | 第23页 |
| 2.1.4 收集指标 | 第23-24页 |
| 2.2 研究方法 | 第24-27页 |
| 2.2.1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 2.2.2 研究方案 | 第25页 |
| 2.2.3 一般资料采集 | 第25页 |
| 2.2.4 冠状动脉造影 | 第25-26页 |
| 2.2.5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Rentropy’s分级法 | 第26页 |
| 2.2.6 统计学方法 | 第26-27页 |
| 第3章 结果 | 第27-34页 |
| 3.1 临床资料特征 | 第27页 |
| 3.2 冠脉病变特点对侧支循环形成的影响 | 第27-28页 |
| 3.3 冠心病危险因素对侧支循环形成的影响 | 第28-30页 |
| 3.4 既往冠心病病史对侧支循环形成的影响 | 第30-31页 |
| 3.5 冠脉病变特点对侧支循环成熟度的影响 | 第31页 |
| 3.6 临床因素对冠脉侧支循环成熟度的影响 | 第31-32页 |
| 3.7 冠状动脉侧支来源的分析 | 第32-34页 |
| 第4章 讨论 | 第34-46页 |
| 4.1 冠心病及其危害 | 第34页 |
| 4.2 冠心病的治疗方法 | 第34-36页 |
| 4.2.1 主动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治疗 | 第34-35页 |
| 4.2.2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 第35-36页 |
| 4.2.3 规范药物治疗 | 第36页 |
| 4.3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形成 | 第36-37页 |
| 4.4 影响冠脉侧支循环形成的因素 | 第37-43页 |
| 4.4.1 冠状动脉病变特点与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 | 第37-38页 |
| 4.4.2 冠心病危险因素与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 | 第38-41页 |
| 4.4.3 既往冠心病病史与侧支循环的关系 | 第41-43页 |
| 4.5 侧支循环供血支和受血支的构成 | 第43页 |
| 4.6 影响侧支循环成熟的因素 | 第43-45页 |
| 4.6.1 冠状动脉病变特点与侧支循环成熟度的关系 | 第44页 |
| 4.6.2 临床因素与侧支循环成熟度的关系 | 第44-45页 |
| 4.7 本研究不足之处 | 第45-46页 |
| 第5章 结论 | 第46-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52页 |
| 缩略语词汇表 | 第52-53页 |
| 致谢 | 第53-54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