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信息与传播理论论文--传播理论论文

网络抵制现象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1章 绪论第7-15页
    1.1 研究背景第7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7-9页
        1.2.1 理论意义第8页
        1.2.2 实践意义第8-9页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9-10页
        1.3.1 研究思路第9页
        1.3.2 研究方法第9-10页
    1.4 文献综述第10-15页
        1.4.1 研究概况第10-11页
        1.4.2 抵制事件及其机制研究第11-12页
        1.4.3 抵制的相关研究第12-13页
        1.4.4 互联网兴起以来对抵制现状的研究第13-15页
第2章 概念辨析第15-19页
    2.1 网络集体行动第15页
    2.2 网络群体性事件第15-17页
    2.3 网络抗争行动第17页
    2.4 网络抵制第17-19页
第3章 网络抵制的兴起与现状第19-32页
    3.1 网络抵制产生的原因第19-23页
        3.1.1 内在原因:公民意识的觉醒和表达欲望的增强第19-20页
        3.1.2 技术原因:互联网提供了传播媒介和场域第20-21页
        3.1.3 社会原因:现实社会问题频发触动公众痛点第21-22页
        3.1.4 传播环境:“沉默的螺旋”效应形成抵制意见气候第22-23页
    3.2 网络抵制的基本现状第23-25页
    3.3 网络抵制事件的分类第25-29页
        3.3.1 网络抵制事件的类型第25-26页
        3.3.2 多因素结合导致抵制行为的复杂性第26-29页
    3.4 网络抵制的特征第29-32页
        3.4.1 广泛参与性第29-30页
        3.4.2 议题丰富性第30页
        3.4.3 行为自发性第30页
        3.4.4 表达方式符号化第30-32页
第4章 网络抵制行为的规范与管理第32-39页
    4.1 客观全面看待网络抵制现象第32-34页
        4.1.1 正面影响:实现社会参与,发挥网络舆论监督作用第32-33页
        4.1.2 负面效应:群体极化走向“多数人的盲从”第33-34页
    4.2 网络抵制行为的规范与管理第34-36页
        4.2.1 个人:树立公民精神和正确参与意识,提升媒介素养第34-35页
        4.2.2 新闻媒体:秉承专业主义精神,做好报道正确引导第35页
        4.2.3 政府:履行相关职能,把握好舆情引导的“时度效”第35-36页
    4.3 网络抵制现象的未来趋势第36-39页
        4.3.1 网络抵制行为的本质决定了其发展的两面性第36-37页
        4.3.2 多重因素推动网络抵制行为趋于理性第37-39页
第5章 结语第39-40页
致谢第40-41页
参考文献第41-43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43页

论文共4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网络人际传播中表情符号使用研究--基于微信聊天的考察
下一篇:网络时政新闻专题报道研究--以2013-2017年人民网“两会”专题报道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