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网逆变器并联无功分配及负载不平衡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4-24页 |
1.1 微网的概念及特点 | 第14-15页 |
1.1.1 微网的概念 | 第14-15页 |
1.1.2 微网运行的特点 | 第15页 |
1.2 微网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15-17页 |
1.2.1 我国微电网的发展现状 | 第15-16页 |
1.2.2 国外微网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3 微网的控制模式 | 第17-20页 |
1.3.1 集中控制 | 第17-18页 |
1.3.2 主从控制 | 第18-19页 |
1.3.3 分散逻辑控制 | 第19页 |
1.3.4 无互联线并联控制 | 第19-20页 |
1.4 微电网的运行模式 | 第20-21页 |
1.5 逆变器并联技术的主要问题 | 第21页 |
1.6 本文所做的工作 | 第21-24页 |
2 逆变器并联控制策略 | 第24-40页 |
2.1 微网逆变器的主电路分析 | 第24-25页 |
2.2 三相逆变器的数学模型 | 第25-28页 |
2.2.1 逆变器在三相静止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 | 第25-26页 |
2.2.2 逆变器在αβ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 | 第26-27页 |
2.2.3 逆变器在dq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 | 第27-28页 |
2.3 逆变器输出电路滤波器的电感和电容的设计 | 第28-29页 |
2.4 微网逆变器接口的控制策略 | 第29-34页 |
2.4.1 PQ控制 | 第30-31页 |
2.4.2 U/f控制 | 第31-32页 |
2.4.3 下垂控制 | 第32-33页 |
2.4.4 微网三种控制方法比较 | 第33-34页 |
2.5 微网逆变器的双环控制器的设计 | 第34-38页 |
2.5.1 电压电流双闭环控制的性能优点 | 第34页 |
2.5.2 电流内环控制 | 第34-36页 |
2.5.3 电压外环控制 | 第36-38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3 微网逆变器并联无功分配策略 | 第40-60页 |
3.1 微网逆变器并联运行分析 | 第40-43页 |
3.1.1 逆变器并联系统模型 | 第40-41页 |
3.1.2 逆变器并联环流产生机理 | 第41-43页 |
3.2 下垂控制 | 第43-47页 |
3.2.1 下垂控制原理 | 第43-46页 |
3.2.2 逆变器下垂系数的选择 | 第46-47页 |
3.3 逆变器并联无功功率分配策略 | 第47-53页 |
3.3.1 传统下垂控制的有功功率均分 | 第48页 |
3.3.2 传统下垂控制的无功功率均分 | 第48-50页 |
3.3.3 改进型无功分配策略 | 第50-51页 |
3.3.4 虚拟阻抗法 | 第51-53页 |
3.4 仿真运行结果 | 第53-58页 |
3.4.1 单台逆变器仿真 | 第53-56页 |
3.4.2 两台逆变器并联运行环流抑制仿真结果 | 第56-57页 |
3.4.3 改进型无功分配仿真结果 | 第57-5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4 微网逆变器并联负载不平衡研究 | 第60-77页 |
4.1 逆变器负载不平衡 | 第60-61页 |
4.1.1 三相负载不平衡概述 | 第60页 |
4.1.2 三相不平衡负载结构 | 第60-61页 |
4.2 三相逆变器输出电压不平衡机理 | 第61页 |
4.3 逆变器在负载不平衡时的数学模型 | 第61-69页 |
4.3.1 对称分量法 | 第62-65页 |
4.3.2 三种不平衡电压正负序分离方法 | 第65-69页 |
4.4 仿真结果 | 第69-7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5 微网负载不平衡补偿策略研究 | 第77-87页 |
5.1 微网逆变器带不平衡负载结构图 | 第77-78页 |
5.2 微电网电压不平衡补偿控制方法 | 第78-85页 |
5.2.1 电压不平衡补偿器 | 第78-79页 |
5.2.2 有功无功功率下垂控制器 | 第79-82页 |
5.2.3 虚拟阻抗环 | 第82页 |
5.2.4 含不平衡补偿的电压电流双环控制 | 第82-85页 |
5.3 仿真结果 | 第85-8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87-89页 |
6.1 总结 | 第87页 |
6.2 展望 | 第87-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3页 |
致谢 | 第93-95页 |
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95-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