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引言 | 第8-11页 |
| 1 中国传统儒学的普及内容及普及经验 | 第11-19页 |
| ·中国传统儒学的普及内容 | 第11-14页 |
| ·精神层面 | 第11-12页 |
| ·制度层面 | 第12-13页 |
| ·人与物的层面 | 第13-14页 |
| ·中国传统儒学的主要普及经验 | 第14-19页 |
| ·政府力量,发挥主导作用 | 第14-15页 |
| ·科举考试制度,提供传播制度保障 | 第15-16页 |
| ·读经和办学授课,开辟传播渠道 | 第16-17页 |
| ·著书立说,保存文化遗产 | 第17-18页 |
| ·以乐教人,增强儒学美感 | 第18-19页 |
| 2 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状 | 第19-25页 |
|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取得的成果 | 第19-22页 |
| ·马克思主义成为根本指导思想 | 第19-20页 |
|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得到更新 | 第20-21页 |
|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方式得到开拓 | 第21-22页 |
| ·当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存在的不足 | 第22-25页 |
|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容方面的不足 | 第22页 |
|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方式方面的不足 | 第22-23页 |
|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宣传主体和对象方面的不足 | 第23-25页 |
| 3 马克思主义与传统儒学在普及条件上的比较 | 第25-31页 |
| ·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条件 | 第25-28页 |
| ·两者都是官方意识形态,皆可借助政府力量普及 | 第25-26页 |
| ·两者内容体系丰富,符合国人多样的精神需求 | 第26-27页 |
|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可利用现代传媒力量 | 第27-28页 |
| ·不利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条件 | 第28-31页 |
| ·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变 | 第28-29页 |
| ·民间文化基础的缺失 | 第29-30页 |
| ·无神论和有神论观念的冲突 | 第30-31页 |
| 4 传统儒学普及经验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借鉴与启示 | 第31-42页 |
| ·普及内容层面上的启示 | 第31-35页 |
| ·内容要民族化,结合中国特色 | 第32-33页 |
| ·内容精炼通俗同时涵盖面广 | 第33页 |
| ·内容符合“三贴近”的原则 | 第33-34页 |
| ·内容要与时俱进,突出时代性 | 第34-35页 |
| ·普及对象和主体层面上的启示 | 第35-38页 |
| ·从青少年抓起 | 第35-36页 |
| ·重视普通群众的马克思主义普及 | 第36-37页 |
| ·培养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专业队伍 | 第37-38页 |
| ·方式层面上的启示 | 第38-42页 |
| ·借助官方手段和升学考试机制 | 第38-39页 |
| ·普及方式要灵活多样,增强凝聚力 | 第39-40页 |
| ·利用大众传媒阵地 | 第40-42页 |
| 结语 | 第42-43页 |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 致谢 | 第46-47页 |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