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的应用论文--信息处理(信息加工)论文--模式识别与装置论文

基于机器视觉的焊接机器人目标识别与轨迹规划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6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1-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5页
        1.2.1 机器视觉技术发展现状第12-13页
        1.2.2 图像识别技术发展现状第13-14页
        1.2.3 工业机器人轨迹规划发展现状第14-15页
    1.3 论文主要内容研究与安排第15-16页
第二章 双目视觉系统标定方法研究第16-48页
    2.1 引言第16页
    2.2 相机成像模型理论第16-19页
        2.2.1 参考坐标系建立第16-17页
        2.2.2 针孔模型第17-18页
        2.2.3 相机畸变模型第18-19页
    2.3 传统相机标定方法研究第19-26页
        2.3.1 相机标定方法原理第19-22页
        2.3.2 相机标定实验第22-25页
        2.3.3 图像畸变校正过程第25-26页
    2.4 双目立体视觉原理第26-30页
        2.4.1 双目视觉系统立体标定第26-27页
        2.4.2 目标点三维坐标计算第27-29页
        2.4.3 双目标定与测量实验第29-30页
    2.5 基于神经网络模型的相机标定方法第30-38页
        2.5.1 神经网络模型理论第30-31页
        2.5.2 BP神经网络的结构设计第31-33页
        2.5.3 基于BP神经网络的相机标定及误差分析第33-38页
    2.6 工业机器人手眼标定第38-47页
        2.6.1 手眼标定原理第39-40页
        2.6.2 手眼标定数学方程第40-41页
        2.6.3 手眼标定关系矩阵求解第41-43页
        2.6.4 手眼标定实验第43-47页
    2.7 本章小结第47-48页
第三章 目标图像识别与特征提取第48-71页
    3.1 引言第48页
    3.2 图像预处理方法研究第48-56页
        3.2.1 灰度化处理技术第48-50页
        3.2.2 图像平滑处理第50-53页
        3.2.3 基于OSTU的图像自动分割算法第53-56页
    3.3 图像形态学处理第56-58页
        3.3.1 图像腐蚀第56-57页
        3.3.2 图像膨胀第57页
        3.3.3 图像开运算和闭运算第57-58页
    3.4 目标图像边缘检测方法第58-59页
    3.5 目标图像细化处理第59-60页
    3.6 目标特征信息识别与提取第60-70页
        3.6.1 霍夫变换检测焊缝第60-63页
        3.6.2 焊缝立体匹配方法第63-68页
        3.6.3 焊缝特征点空间坐标恢复第68-70页
    3.7 本章小结第70-71页
第四章 工业机器人轨迹规划与实现第71-92页
    4.1 引言第71页
    4.2 焊接机器人运动学分析第71-77页
        4.2.1 机器人运动学建模第71-72页
        4.2.2 机器人正运动学分析第72-74页
        4.2.3 机器人逆运动学分析第74-75页
        4.2.4 焊接机器人工作空间范围分析第75-77页
    4.3 焊接机器人末端工具坐标系标定第77-80页
    4.4 基于笛卡尔空间下的机器人轨迹规划第80-90页
        4.4.1 笛卡尔空间下的直线轨迹规划第81-84页
        4.4.2 笛卡尔空间下的圆弧轨迹规划第84-88页
        4.4.3 直线-圆弧轨迹规划方法第88-90页
    4.5 本章小结第90-92页
第五章 焊缝识别与轨迹规划实验分析第92-103页
    5.1 引言第92页
    5.2 实验环境搭建第92-95页
        5.2.1 系统工作原理及流程第92-93页
        5.2.2 系统硬件组成第93-95页
    5.3 系统软件开发与功能模块组成第95-97页
    5.4 实验结果与误差分析第97-101页
        5.4.1 焊接材料与参数第97-98页
        5.4.2 焊接实验结果分析第98-101页
    5.5 本章小结第101-103页
总结与展望第103-105页
    结论第103-104页
    展望第104-105页
参考文献第105-11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11-112页
致谢第112-113页
附件第113页

论文共11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哈佛分析框架的YYRJ公司财务分析
下一篇:《史学年报》与民国史学